时评>>铿锵而歌

郭金铭:基因编辑婴儿,科学先要尊重生命

2018-11-28 09:37: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在中国诞生。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但这个世界第一在中国诞生并非什么值得庆贺之事,反而成为众矢之的,究其根本这个实验违背了法定的医学伦理约束,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极大挑战。

医学实验的流程是先由动物再到人,能进行临床实验的都必须是在动物实验阶段已相对成熟的技术。人类实验于动物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动物实验不需要受人类伦理的约束,而人类实验,一旦不成功,不可能被扔掉或是销毁,实验结果将伴随被试者一生。人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类皆为同类,更在于人生而平等,应当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但对于这对双胞胎姐妹而言,在基因编辑技术尚未成熟之时她们就早早地被实验科学家扮演的“上帝”决定了人生,成为了实验品,人生不能由自己左右。虽然她们的降生与否由父母决定,但一旦降生,将来所要面对的就是自己的人生,她们理应享有基本的人权。可或许终其一生,她们都可能会被打上实验品的标签,被当作小白鼠一般不断检测数据,说得好听这是帮助她们规避艾滋病风险,推动人类科技进步,但归根结底这是以牺牲她们的利益来成全其他人,这会是她们愿意的吗?

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尚不能够被称为一项成熟的技术,据资料显示,基因编辑存在极大的脱靶风险,一旦脱靶,基因的错误编辑将会伴随其一生,甚至传给下一代。那么这两个女孩未来的人生,是否会因为这个脱靶的意外,影响到婚姻、生育、健康,我们尚不明晰。但有一点,对于这两个小姑娘而言,远离艾滋病本应当有更多的选择。在艾滋病母婴阻断治疗方面,中国的治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要感染者积极配合治疗,按时随访,当病毒载量降低到检测不到的程度,会大大降低HIV母婴传播的风险,阻断率可以达到98%以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也提出了“U=U”(Undetectable equals Untransmittable)理念——当感染者体内持续检测不到病毒,就等于没有传染性。也就是说两姐妹本可以通过更安全的方式降临这个世界,但她们恰恰被选中成为了实验品,要承担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未知风险,这不是在替她们规避风险,反而是增加风险。

技术与伦理的边界究竟在何处?基因编辑技术其实早就在研究,实验也并非不可,但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都不动手而是在观望?就是因为这项技术不仅存在种种缺陷和疑点,还始终迈不过伦理这道坎。为何贺建奎的团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究竟是为了科学实验需要?还是为了抢做那个世界第一让自己青史留名?甚至是为了背后的其它利益?从相关医院的莆田系背景,以及贺建奎本人参股八家公司的背景来看,这些想法恐怕兼有。贺建奎的做法不禁让人联想到前段时间热映的电影《毒液》,生命基金会老板德雷克在医疗技术研发过程中用了大量的流浪汉进行人体实验,他视这些流浪汉的生命如同草芥,随意丢弃。德里克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为了更多人的福利,但归根到底不过是为了个人功成名就。即使真能为人类谋福利,这种杀一救百式的谋福利,难道就真的是对的?起码在人人生而平等这一点上是说不过去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确实可以帮助人类提高生活水平,但这不是要求有人要做出牺牲的理由。百度李彦宏关于“中国人不注重隐私,愿意用隐私交互便捷性”的观点言犹在耳,这种用隐私权换取便捷、用孩子生命权换取科技进步的做法难道就真的可取吗?我们希望科技进步,是希望人的价值更能够被尊重,人类的生活能够更幸福,但代价绝不应当是牺牲少数成全多数,更不应该是藐视少数人的生命价值来换得其他人的舒坦。

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走来,从互相奴役,到互相剥削,再到人人生而平等观念的确立,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惜流血流泪争取而来的对于生命价值的共识,不应当如此轻易地被抹杀。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