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刘天竺:如此宣扬“女德”,到底是谁“缺德”?

2018-12-10 15:35:0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最近,有媒体曝光了温州某单位举办的亲子夏令营活动,在课堂上老师教女学生做各种家务,还说“男人就是天,女人就是地”“将来无论丈夫说什么,作为妻子都只能回答是、好、马上”。(12月10日 新京报)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一直秉承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国初期为鼓励妇女走出传统角色,走进政治与公共领域,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女性的社会地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步得到更多认可。在这种大背景下,宣扬“婚姻四项基本原则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坚决不离婚”“换男朋友会烂手烂脚,最终要锯掉!”,不仅是社会文明开倒车,更说明“缺德”的并非女性,而是这些“宣教机构”。

“女德教母”还未走远,“女德课”的身影又出现在“亲子夏令营”中,我不知道陪孩子参加夏令营、上课的到底是父亲还是母亲,他们家是男孩、还是女孩。但无论是什么其实都让人无法理解,接受这种“论调”的洗脑,父母是想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呢?是让男孩作起恶来更加理直气壮、女孩受起气来理应不言不语吗?如果“女德”那么好,我们还要宣传法律做什么?

此次被曝光的“女德班”其教育对象是5—18周岁的未成年人,正是大量汲取知识、探索世界的时候,在这种条件下不给予正确的引导,还大肆宣扬糟粕思想,给青少年制造“心理恐慌”情绪,目的到底是“家长钱好骗”,还是“未成年人好忽悠”?

他们利用家长对夏令营的信任,利用孩子自身权利意识的薄弱,教男性去“压制”女性,要求甚至恐吓女性 “隐忍”,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让“家庭和美、社会稳定”,不过是通过洗脑,让孩子觉得“学习效果好”,让家长“心甘情愿的掏钱”而已。由此看来,需要补上“德育”课的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宣教机构和授课教师。

把导致不和谐、不稳定结果的原因,完全归结到女性的身上,是片面和不负责任的。我们需要的是健康、向上的教育,而不是德行不高的人为“圈钱”而宣扬的谬论。无论是社会还是家长,都应更加重视、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别再把“缺德”之人当榜样了。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