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扶贫微工厂”,以巧“拨”千斤

2018-12-14 14:37:1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进入冬月的冀南大地,薄雾笼罩。河北省魏县沙口集乡刘屯村的“扶贫微工厂”内,几十名工人正在认真劳作。46岁的张方印为今天的第300件棉衣钉上了纽扣,换来近50元人民币的酬劳。“扶贫微工厂”的建设,让他不用出村就有了工作,一年一万多元的收入结束了多年的贫困生活。(中国新闻网)

政府扶贫是一个大智慧,如何做到扶贫工作的措施因地制宜,在扶贫工作中起最大的效果,这对地方政府来讲是很大的一个考验。很多地区在扶贫工作中,政府直接给资金,但是有些贫困户往往没有想好这钱该如何花,如何让小钱变成大钱,让大钱越来越多。只知道今天有钱今天花,明天没了照样过困难日子,或者觉得政府给钱我就花,没钱了政府还会继续管。这样扶贫,政府无论多少资金投入,也不可能让他们脱贫。输血扶贫,只能让更多的贫困户缺乏劳动观点,缺乏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因此,政府扶贫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激发他们劳动的积极性,用劳动来创造他们的财富。

魏县在扶贫工作中,让贫困户在扶贫微工厂内劳动,按照每一个贫困户的身体能力,让他们都能够力所能及地参加一些生产劳动,通过劳动获得报酬,这样的扶贫方式,扶贫户个人光荣,同时也给社会创造了财富,这样的扶贫更能看到效果。

扶贫微工厂实现了双赢,很给力。通过市场调查和对贫困家庭需求的走访,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北京、雄安等地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外迁的机遇,“扶贫微工厂”应运而生,通过村集体建厂、县财政补贴、旧房改造等方式,建起了一批面积在200至800平方米不等的工厂。为规范管理,魏县出台了《魏县“扶贫微工厂”管理暂行办法》,将“扶贫微工厂”统一命名、统一标识、统一编号、统一管理。企业低价租赁,租费入账村集体,大力发展箱包、服装、玩具等加工产业,最终实现工厂入农村,村民在家门口就可打工。在魏县,这样 的“扶贫微工厂”已有252家,共带动14000余人就业,连六十多岁的老人都有机会进入工厂参加工作,人均年增收1.8万元。大家上班时间灵活,工资按件计酬,农忙之余的时间,都可以在这里换成收入。

魏县扶贫故事,在扶贫造血过程中,采取更适合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更符合百姓需求的措施,做到这一点,扶贫才有效果,才是民之所期。(董丽丽)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