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史俊逸:从领导的“发财树”说开去

2019-02-27 18:14:2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笔者在与朋友的闲谈中,听他说起一件发生在他身边的“趣事”。一位基层群众向他吐槽,“某领导一看就不是好官。”而引发群众如此恶感的原因竟然是该领导办公室里放了一盆“发财树”。用群众的话说,“天天想着发财的领导能是什么好官。”

的确,天天想着发财的领导或许真当不了好官,但群众因为领导办公室放了一盆“发财树”就认定领导“不是好官”,这样的判定显然过于武断。

“发财树”自然不能真让人发财,领导干部种上一盆“发财树”也不能完全说就是为了“求发财”,抛开人们强加于“发财树”的神秘作用不谈,它不过就是绿化办公室的一种摆设件而已。但应看到的是,群众之所以会对领导干部产生误会,或许并不仅仅是因为“发财”二字过于直白,而在于公众对于领导干部有太多的期待,所以才会带着放大镜来看领导的一言一行。

不用细究,领导的“发财树”,来源无非三方面,要么自己购买,要么单位统一布置,再要么就是前任留下的物件。但不管是何种原因,“发财树”的存在就如同一盆“脏水”临身,让群众把其拥有者直接划分到“坏官”行列。领导干部不仅应从中看到警示,更应有所反思。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用这句话来反思“发财树”事件,应是再贴切不过。领导干部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任何言行举止都会受到群众的特殊看待,即使是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都可能引发群众的无限遐想。就如那盆“发财树”,群众可以从中读出该领导“天天想发财”,那是不是也可能给“有心人”以错误暗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谈到,“于细微处见精神,于细微处也见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有党性,有原则,有人格。”党员干部的言行,就是群众参考的标准,就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能不能擦亮这面群众参照的镜子,关键就在于党员干部能不能抓好自身细节的管理。

抓细节,并不是空泛的口头表态,而是要善于把自己放在普通人的位置,以群众的视角和心态来审视自己、反省自己,想一想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不会引起群众的误会、反感。同时,还要敢于把自己放在阳光底下接受洗礼,主动接受公众监督,勇于直面群众“挑刺”,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校正自己、完善自己,赢得群众更多赞誉。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