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博物馆要当好文物的“庇护所”

2019-03-08 16:59: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走上部长通道,针对博物馆改革、文物安全等问题作出了详尽解答。刘玉珠表示,博物馆应成为高尚社会风气的展示场所,要始终坚守高雅而不深奥,亲和而不媚俗的底线,同时也要更加注重和保护文物安全。(人民网2019年3月7日)

博物馆作为文物展览的平台,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传承历史的脉络,是连接古老与现实的桥梁,搭建今人和古人对话的渠道。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信息,截止2018年底,我国已建成博物馆超过5000家,每年展览数量超过两万个,文物博物馆单位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到文博单位“打卡”成为一种时尚。与此同时,文物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在展示文物魅力的同时,保证文物完好不受损伤,当是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单位需要重点做好的工作。

文物不同于一般物品,一旦损伤就很难恢复原貌,即使利用现代手段修复,文物的历史沧桑感也会大打折扣。2010年,圆明园首批破损文物完成“试验”性修复后正式亮相,结果很多业内专家和群众,纷纷对修复后的文物提出图案失真、工艺粗糙、修复材质与原材质不符等等的质疑。如果说类似圆明园破损文物尚属可修复类,而敦煌莫高窟壁画这样的文物一旦损伤几乎不可挽救——壁画佛像变黑、墙体受潮剥落、人为损坏加剧,以至于曾有历史学家表示:再过二十年,我们只能在照片上看到莫高窟壁画。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财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单位要在文物保护工作上创新文物保管和展览方式,普及和宣传文物保护知识,将上述重要指示落到实处。

创新文物保管和展览方式,需要与时俱进和技术更新,多渠道开展文物展览。2018年,浙江省博物馆使用3D 虚拟布展应用平台,依托文物数字资源进行网上展览预布展,有效避免了实际布展中的重复劳动,尽可能地减少文物的损害。利用信息技术、全息影像技术进行文物展览,既保护了文物,又达到了科普宣传的效果,避免了参观游客人数众多带来的隐患。同时,实施错峰展览,有限度的引导入馆游客数量,对于一些重要文物采取差异化的展览措施,保护文物不受损坏。

加大宣传力度,使文物保护理念深入人心。开展多渠道、多层次、深度化的宣传活动,文博单位要加强与公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利用新闻媒体、领导讲话、专家讲座等形式,让更多的公众了解和认识到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产生共鸣并参与其中,将文物保护视为己任。

文物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需要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单位强化主体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带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进一步推进工作的持续、有序进行,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宋鉴)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