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保护濒危剧种要“输血”也要“造血”

2019-04-17 17:46: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出通知,计划组织编撰出版《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我省有25个地方剧种入选。像这样大规模地集中组织全国地方剧种编撰,在我国近年的戏曲工作中尚属首次,对推动我省的戏曲保护和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但是,让梨园老树再绽新花,依然任重道远。(4月17日 河北新闻网)

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几经更迭后,实现了艺术的传承与坚守。在河北这块平坦热土上,梆子、评剧、丝弦、坠子戏、东路二人台……起承转合,争奇斗艳,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如《大家小家》《替我看看冬奥会》等戏曲作品,突出了地域特色、家乡味儿,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戏曲作为一种鲜明的文化类型,从当前的现状来看,远远谈不上鲜活,更多地存在于历史记忆中。部分传统剧目多达上百部,经常排演的戏仅有几十余多部,剧目面临失传,曲调走味儿。剧团越来越养不住人,面临老人多、新人少、人才少、招人难的窘境。演出市场不景气、观众大量流失、戏曲传播途径受局限……濒危地方剧种如何焕发生机,如何将实字做细、做实、做到位,需要文化传承者的深深思考。

传统戏曲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发挥“造血”功能,留住戏曲的“精华”才能守住时代的“味道”。守住戏,不仅是一味地留住独有剧目,更核心的是要捍卫戏曲的根本——艺术自身的特色。把创新做得有意义,不可啥时髦元素都往戏里硬塞,必须做到“有舍才有得”;盘活团体留住人,从更深层面寻找好办法,构建起长效机制,让剧团持续焕发生机,让小剧种、小剧团摆脱陷入边缘化境地的困境。  

传统戏曲的繁荣发展,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最关键的是,文化戏曲不仅具备“输血”功能,还要致力于涵养戏曲生态,恢复自身的“造血”功能,挖掘培养乡村戏曲人才。只有通过文艺创造者、参与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在舞台演出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激发传统戏剧焕发出新生机。目前,解决传统戏曲的危机问题,不仅需要为艺术本身“输血”,也要努力让艺术具备“造血”功能,真正实现焕发生机。(毕蒙蒙)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