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人观澜>>

李彩悦:莫让“童星”沦为“消遣”工具

2019-05-16 18:05: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要求未成年人节目不得诱导未成年人谈论名利、情爱等话题,也不得宣扬童星效应或者包装、炒作明星子女等。

近年来,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参演嘉宾的亲子类综艺节目收到大众的追捧和喜爱。但在节目火爆的背后,也逐渐显露出一些关于亲子类节目的问题和弊端:在部分未成年人电视节目中,出现炒作明星子女、包装“童星”等现象,甚至个别节目有“商业化和过度娱乐化”倾向,这也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未成年人节目可能带来的不良社会效应。

未成年人电视节目究竟该如何创作,才能既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又能产生积极向上的社会效应?这应该是我们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未成年人综艺节目的兴起,究其根本,无疑是极大满足了观众对名人“星二代”私生活旺盛的好奇心。尤其是随着亲子类题材的电视作品不断进入大众视野,更是引发了全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反响和关注。《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等亲子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既真实反映了明星之间亲子关系的处理方式,又用寓教于乐的表现形式将“平等沟通”等友好式的亲子关系呈现在大众面前,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节目背后隐藏的诸多未成年人隐私和价值观等问题。

当视觉消费的对象聚焦到未成年人,媒体从业人员就更需要遵守职业操守,对细节处理科学谨慎,不能一味追求商业利润和收视效果,反而应该从平凡的生活中摄取素材,将视野更多放在大众关心的社会热点。因为聚焦在普通家庭的亲子关系可能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获得利润和名誉的双赢。

未成年人永远是纯洁美好的代名词。保护孩子、尊重孩子的隐私应该永远成为每一位媒体人追求的目标。只有当我们从依赖“明星”孩童的天真浪漫博取收视,转变为俯下身子与孩子平视,真正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时,才能在未成年人节目风靡的浪潮中,不让“消遣”孩子的制作视角越线。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