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繁荣农村文艺,要有“源头活水”

2019-06-10 17:4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64岁的张占国是村文艺队队长,也是任县当地的“草根明星”。他说:“文艺队员都是本村农民,正式成员30多人,编外人员200多人,自创作品百余部。演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村民的文明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河北日报2019年6月10日)

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着文艺事业不断前进,群众的文艺需求必会水涨船高。相比文艺平台众多、文化产品丰富、文艺形式多样的城市,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艺术事业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文化展示平台的缺失、文艺工作者的匮乏,使得农村群众的文艺获得感有待提高。而在此基础上,深受群众欢迎“草根明星”正逢其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群众对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

实际上,农村地区的文艺演出较之城市,要来得更简单直接,“草根明星”本身就是农民,极具群众基础,表演形式“接地气”,如秧歌、舞龙等表演甚至可以让观众一同参与进来,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演员与观众之间的界限并不分明。生活在农村的人大多经历过“过大年、唱大戏”,简单的戏台和并不华美的服装,粉墨登场的演员不少都是村里的农民,这样的表演也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当然,类似的演出的确丰富了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但是却不能从根本上平衡城乡文化供给,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文化资源配置很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同时类似的文化表演质量也良莠不齐,甚至在一些偏远地区,已经出现了不法分子借“文艺下乡”的幌子行违法犯罪勾当,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因此,只有加大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配置,减小城乡文化供给差距,强化农村文艺人才培养,才能不断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激发农村地区文化市场活力。

因此,要进一步为农村文艺事业提供充足的“源头活水”。加大对农村文艺工作的财政倾斜,列出专项基金,使其发展有一定的制度和资金保障;改变对文化事业的投资观念,由传统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向“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转变;建立农村文艺人才库,培训更多的文艺人才,为搞活文艺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大文艺表演形式创新,注重提升节目质量,发展多元化艺术形式,调动村民积极性,寓教于乐,真正做到“文艺惠民”。

归根到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的文化建设要将实惠真正落在群众身上,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提高农村软实力,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宋鉴)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