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安星予:“择校费骗局”背后,该谁反思?

2019-06-21 19:40:0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每到升学季,总有一些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读一所好学校。去年6月,在广西百色市平果县,几名家长分别花了6000至1万元,想让孩子进当地一名校,但钱花了,孩子却没能进入,现在想退钱也不容易。6月18日,百色市教育局纪检部门相关负责人提醒,不要轻信一些人帮进名校的忽悠。(6月20日 《南国早报》)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报道的新闻事例并非是个别家长“一时昏头”被“名校魔咒”诱惑的个例,而是普遍存在于各地、几乎每年毕业季和升学季都会隔时上演的“老桥段”,是当今社会中,期待依靠“关系”“门路”“金钱”为孩子打通“便捷之门”的一个缩影。

诚然,无论此类“氪金名校”行为结果如何,无论这“择校费”最终是“花在了刀刃上”还是“打了水漂”,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根据国家的教育均衡政策,义务教育阶段的生源都是按照地段原则入学的,由此而看,这种“教育投机”哪怕侥幸成功,其本质也是破坏了教育秩序和教育公平的违法行为;若是“投资触礁”,虽是自食其果,但若因此影响、耽误了孩子们正常入学程序,也是得不偿失。

那么,虽然事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连绵无穷,但造成家长们“竹篮打水”“满盘皆输”的原因却是一目了然。一方面,是个别“有心之人”视法律与相关规定如无物,利用“旁门左道”帮助有“名校需求”的家庭“暗中操作”,以隐瞒、欺骗等方式,将学生们的学业前途作为利益交换,甚至在一开始给学生家长画出“有关系”“交择校费就能等来录取通知书”这样“啃不动的大饼”,从中谋利;而另一方面,更加无法忽视的“致命伤”,其实缘于学生家长自身。

那么,学生家长为何在明知道“此路不通”的情况下,仍然要“铤而走险”?这所有的答案,都在于困扰家长们已久的“名校魔咒”和摆脱不掉的“起跑线焦虑”,且透过此类事件也可以看出,这种思潮有向“低学龄”阶段蔓延的趋向。由此,要彻底杜绝此类“闹剧”重复上演,需要所有家长沉思自省,更需要整个社会、教育行业共同来回答,究竟该以何种方式,使大众教育观念回归理性这道“加分题”。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