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垃圾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

2019-07-11 17:51:4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七道河乡石城子村,从去年4月份启动了垃圾分类工作,一年多时间,如今全村1000多人中,大部分村民都能自觉将家中垃圾分类扔进不同的垃圾桶。村里村外,放眼望去,看不到一个垃圾桶;大街小巷,房前屋后,也不见一点儿垃圾,村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7月10日澎湃新闻) 

最近,全中国人都在讨论一件事情,那就是垃圾分类。继7月1日上海出台法规实行强制垃圾分类后,北京也提出要推动垃圾分类立法,从上海到全国46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这场“战争”已然打响。

在不少人为垃圾分类“头疼”之时,青龙一个小村庄进入了我们的视线。实行垃圾分类,远不止多摆几个垃圾桶那么简单,分类过程中难免会带来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不方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石城子村村民从抵触到接受,从“头疼”到从容,将垃圾分类做到了自觉,形成了习惯。

石城子村实行垃圾分类之初,为每户村民发放两个垃圾桶,一个黑色,一个蓝色,村干部入户检查监督,手把手地教,并以积分鼓励村民,将垃圾分类做好做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激励下,村民们的习惯也慢慢改变,做到了分类在指间,文明在心间。

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在2020年底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但社会参与度高不高、能不能坚持下去,将影响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效。要使其成为共同行动、共同受益的文明新风尚,就要做好“自觉”这门功课,既要有“硬约束”,也要有软引导,不仅要政府引导,还要全民参与,做到垃圾分类,人人行动。

政府人性化的引导至关重要,与其单纯的发通知作要求,不如制作老百姓看得懂、好操作的分类宣传,将政府发号施令变为百姓自觉参与,以不同方式鼓励主动分类。志愿者的参与必不可少,以志愿者服务带动全民行动,不失为良方。企业在产品上进行分类标示也可尝试,多方参与、多角度浸透,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营造出可持续的氛围。

石城子村利用垃圾分类成果,提出了民宿旅游项目,以原生态民宿为村民致富。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分类不仅仅是文明治理,更是基层治理。积习改之非一日之功,从理念改变到行动变革,考验着执政者的管理水平,也拷问着百姓的自治力,做好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也将为基层治理提供经验与智慧。(任小培)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