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小城女性的精神展示——评张楚《中年妇女恋爱史》

2019-07-26 08:42: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张楚曾坦言,在他自己的文学成长过程中,最喜欢的作家是苏童。果然,读完张楚的中篇小说《中年妇女恋爱史》,立刻就想到了苏童的《妇女生活》。其实,两篇小说各有其不同的故事及叙述方式,但在对女性的书写上,它们在文本内部的神韵、气质上又有某些相通之处。我忍不住猜测,《中年妇女恋爱史》的写作是否包含了张楚对苏童的致敬,又或许是不自觉地吸收了苏童的女性视角写作方式。

两篇作品,就像是坐标系中的两个轴线,一个纵向轴,一个横向轴;一个具有普众性,一个具有时代性;一个跨越时间维度,一个触及现实时代。苏童的《妇女生活》讲述的是1938年到1987年,四代家族女性的情感婚恋经历。张楚的《中年妇女恋爱史》主要讲述了1992年到2013年小城镇女性茉莉的婚恋故事。同样的女性题材,不同的是,苏童把四代家族女性融入其中,通过展示四代人的生活状态,侧重从不同时代女性内心世界的共性上,揭示其隐秘的内心情感;而张楚讲述的则是一个人的故事,他紧紧抓住茉莉这个特殊的女性形象,通过这一人物的婚恋状况,来映射当下新时代小城镇女性的精神困境。

两个中篇,故事主题都是女性的婚恋状况,不同的是,苏童直视女性自身的懦弱,暗含女性应靠自己内心的强大获取生活的满足;在女性追求自我意识日益凸显的今天,张楚则敏锐地捕捉到当前社会的光怪陆离,揭示她们隐秘内心的更多需求。

《妇女生活》中涉及的女性皆是婚姻恋爱的失败者。故事中的四代女性,没有一个是幸福的,她们生活在痛苦里,寄希望于男人、家庭。正如文中所提到的:“女人永远没有好日子,这跟男人没有关系。”苏童善于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反观女性生存困境,他对女性内心的把握细微、精到,自觉摒弃了传统男性对女性的价值评判,从人类生存的悲剧性角度思考,书写个体生命的悲剧命运。他笔下女性的悲剧命运虽有社会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女性自身的原因。

《中年妇女恋爱史》中,20年间,茉莉共与五个男性谈过恋爱,与其中三个人有过婚姻关系。闺蜜老甘也有过三次婚史,小五虽只有一次婚史,老公却是个沉迷赌博挪用公款跑路的人。三位女性,婚姻状况虽各不相同,但内心却有相通之处。作为新时代的小城镇女性,她们的境遇揭示了当下部分女性精神生活、情感生活的现状。她们既没有跳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也不甘于安稳情感生活的乏味,她们是孤独的、空虚的。茉莉作为一个略有姿色的乡下姑娘,不甘平淡,渴望激情与刺激,婚内出轨与被出轨在她的生活中反复出现,生活最终一无所有。在此,她们的情感态度及生活状况,消解了家庭在传统意义上的存在价值,情感的忠贞与家庭的温暖显得无足轻重。值得注意的是,张楚在写作中避开了对人物的道德评判,他在创作谈中提到:在我的理解中,她们都那么美好,犹如春天里在夜风中摇曳的蒲公英。哪天我会把她们写进小说的,我想,这样她们就不会丢失了。张楚的写作,通过叙述琐碎平庸的日常生活,展现小城镇女性荒芜贫瘠的精神生活,旨在通过揭示此种现象,引发对当下小城镇女性精神状况的思考与探索。

评论家王继军认为,中国小说家善于书写女性的并不多见,苏童和张楚是其中的佼佼者。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苏童尤其在书写女性时,自觉提高要求,力求更加细腻。张楚曾坦言自己的写作抱负:“有时我骑着自行车走在倴城,看着众生万象,琐碎的幸福感会充盈我的内心。我知道,早晚我会写出他们的心灵史,犹如上帝造人。”张楚也曾坦言自己在书写女性时,感到胆怯。然而难得的是,张楚在写作中充满了善意,他用一颗悲悯之心,观察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提炼庸常生活中的亮光,并彰显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孔思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