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王金鑫:农家书屋“准定位”,提升阅读“精气神”

2019-08-15 19:51: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年来,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再局限于“有没有”,更追求“好不好”。少数农家书屋因为图书不对路、开放不固定等问题,逐渐跟不上时代发展。升级软硬件设施、建设数字化平台、尝试运营新模式……各地农家书屋的创新举措,吸引更多农民群众走进书屋、爱上阅读。(7月14日 人民日报)

爱上一间书屋,爱上一片土地。有人说,书屋是一个地方的灵魂驿站,浓缩着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文化想象。农家书屋作为富有趣味的阅读“主阵地”,实现了农村地区书香门第、耕读人家的美好愿景,为解决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全面阅读是提升国民素质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想。然而,随着农家书屋的普及和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涌现,书屋仿佛成了摆设,只能放在那里白白落灰。

图书不对路、开放不固定、借阅率不高……少数农家书屋渐渐脱离时代的轨道,类似问题引人关注。试想,农村书屋倘若不能发挥效用,很容易遭遇尴尬境遇,对资源来说是极大地浪费。如此延续下去,“村村有书屋,户户飘书香”的情怀将不复存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传统韵味越来越少,农村读书再也不是那么简单、直接。有些人将之归咎于全民阅读精神的低迷,有的则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阅读方式和阅读平台越来越广泛,拿起手机和电脑就能实现“书读百遍”的效果,所以纸质书籍显得有些过时。事实并非如此。每当我们“书到用时方恨少”之时,虽然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少,但网上信息是否正确也很难甄别,加之一些负面内容鱼龙混杂,农村书屋的意义其实远远没有过时。

由此,要找到拯救农村书屋的良方,就要对症下药,无论“症结”如何,本质都脱不开“服务”,如此才能使每一间屋子成为精神的栖息地,真正把好书捧在手心,把读书作为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标配”。自今年2月中宣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农家书屋“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服务效能”实施方案以来,各地精品化农家书屋数量陡增,一些示范性农家书屋的读者到达率和图书借阅率成倍提升。在强化升级改造,提高硬件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一方面要加快数字化转型,覆盖更多人群,另一方面要引入社会力量,不断探索新模式,如此提供与之对应的地服务,书屋实现“准定位”了,读者的精气神也就随着提高。

与此同时,社会层面永远是人们成长收获平台的搭建者。书屋用得好不好,焦点虽然在于是否离群众再近点,服务再贴心点,环境再好一点,但有多少人能懂得“我的书屋,我的梦”的道理?有多少人是为满足精神需求而读书?读书本身不是一件摆设,不能等过了瘾、解了渴就可以丢之、任之。倘若人人尽爱读书,人人皆护读书,即便书屋本身硬件条件不高,依然能有更多人前来驻足。读书,既是个人的事,也是社会的事,愿有更多人愿留守在书屋身边,比学赶超,激流勇进,共同感受乡村最美的风景。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