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人观澜>>

陈杏:开设“性别专属课”是抓错了教育重点

2019-09-17 19:08: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从上学期开始,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就在二年级试行年级课程——“男生·女生”课,为男孩、女孩们定制属于他(她)们的专属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该课程又添新内容:开设“快乐‘duo’毛线”课程,教女孩子们“打毛线”“织毛衣”,男生的课程则由老师带着“做飞机”“造火箭”“装汽车”。校长付锦表示,有些地方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别错位的现象。此举是为了增强学生自我性别认识,让孩子在课程中更加了解自己。(《中国妇女报》9月11日)

该校为预防“性别错位”,针对男、女生分别开设“专属”课程,旨在为性别意识尚在萌芽期的孩子们进行及时“纠偏”,唤醒孩子对自身性别的认同感,课程安排虽看上去有理有据,实际上却是一个难经推敲的“伪命题”。何谓“性别错位”?既是“错位”,那男生和女生应该各自居于何位才是正确的“位”?军营中有巾帼英雄驾驶坦克车驰骋沙场,大剧院有男性舞者尽现刚劲与柔美,无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事例表明,男孩和女孩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擅长做什么,本就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固定选项。

站在校方的角度来讲,唤醒孩子们的性别意识,教育孩子要认识性别、认同性别、尊重性别这都是符合教育本质的,也是极为必要的,尤其是在当前部分地区幼儿园、中小学的性教育仍是薄弱点,基于此来开设相关课程无疑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但把“开设性别专属课”等同于“性别教育”显然是把教育的重点放错了位,“织毛衣”和“造火箭”本就不存在“性别”之分,充其量也只是个人兴趣爱好不同,在男生中擅长“织毛衣”和在女生中精通“造火箭”一样是值得肯定的,并且是不因性别因素加分或减分的肯定。

单纯地以课程内容来给性别作区分显然是过于狭隘的,对于思想认识尚在萌芽期的孩子来讲,“织毛衣”并不是天然就被贴上“女性标签”的,编织出美丽的衣物本就是项美好的活动,有时反而是因为一些错误的引导,让孩子们多了一层禁锢,少了一种可能。笔者回想起在读小学时,学校组织每周三由一位老师前来教授手工课程,课程内容从剪纸、插花到绘画、编织等各种技艺一应俱全。倘若按照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剪纸插花这类内容当毫无悬念地被分到“女生课”的行列,但在笔者印象中,每个周三下午是全班同学所最为期待的时刻,孩子们专注而幸福地徜徉在艺术的海洋,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女孩能编织漂亮的丝带,男孩亦能剪出传神的窗花。这个过程中,没有人去强调什么是女生该做的,什么是男生该喜欢的,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为骄傲,每个孩子都在动手操作与艺术欣赏的熏陶下感受到了美的力量。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者如果对性别都没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又怎能给孩子上好一堂“性别课”?要教育孩子们增强性别意识、增强性别认同,就应当给孩子们提供能够“认同性别”和“尊重性别”的环境。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只要人格是阳光的、心态是健康的,能够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自信而笃定地创造出价值、为社会贡献出一份力量,选择怎样的兴趣爱好、衣着风格、职业选择甚至是人生理想,都是值得骄傲的,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育成果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最成功的。

让每个孩子、每一种性格的孩子能够自然、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所有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与责任所在。与其焦急地给那些行为与喜好不同于传统性别认知的孩子扣上“性别错位”的“帽子”,不如回归教育的本性,教育孩子们拥有学习与创造的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如原野的花朵一样,无论形状如何、颜色如何,只要是向阳而生,便都能收获不一样的绚烂人生。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