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让更多的“塞罕坝”守护“绿色”未来

2019-09-17 19:13: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从北京一路向北,驱车四百多公里,就到了塞罕坝。这里是河北山地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它的名字“塞罕坝”也是蒙语和汉语的结合,意为“美丽的高岭”。它源于1962年,也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副场长张向忠奋斗35年的地方。张向忠常年驻扎在最基层林区,和同事穿梭在林木间,反复探索研究,攻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铸造了一段“造林一时,护林一世”的“绿色”佳话。(中国新闻网)

历史上,塞罕坝丝毫不负“美丽”之名,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被誉为“千里松林”,“木兰草最肥,饲马不用豆”。之后,塞罕坝被开围放垦,之后又遭遇侵略者的掠夺,导致“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树木被砍伐,森林逐渐消退,美丽的高岭变成荒凉的沙丘。塞罕57载不懈造林让茫茫荒原变身万亩林海,在集中攻坚的基础上久久为功,将美丽中国的愿景化为了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再造金山银山。通过“塞罕坝精神”,也激励更多的人建设出更多的“塞罕坝”,守护了我们水清天蓝的“绿色”未来。

塞罕坝林场的生动实践,更像是我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把塞罕坝当作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就是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各地强化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的路子。

揆诸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每一个工业化国家都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于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我们要看到,生态问题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治理和恢复亦有其客观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全国范围内一个个治理样本也反复证明:只有更好的环境,才能有更好的明天。正如塞罕坝人用了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书写的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一般,日久弥新。

联合国环境署执曾表示,“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诸如“北京风沙危害区变绿色发展带”、“长江流域绿色发展新模式”,还有各地农村采用的“百亩千头生态方”种养结合循环绿色发展,都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塞罕坝”,这些更像是大家一起撑起的“绿色长城”,时刻充当着“城市吸尘器”,让我们不论是对治理当前困扰国人的雾霾,还是对于未来可期的“绿色”未来都充满了无比的信心,也让心中有了更多底气。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天蓝、地绿、水清的“绿色”中国,才是我们的共同期盼,我们呼唤更多的“塞罕坝”,为新时代中国的光荣与梦想带来永续健康的发展。(杨钦然)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