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宿管开写作课”是励志成才新传奇

2019-11-12 20:20: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名宿管阿姨受到学校邀请,担任学校写作公开课的老师。虽然只有小学文凭,但宿管阿姨常年坚持写作,是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的会员,曾6年写6部小说,共计200多万字。(11月11日澎湃新闻)

近几年,从“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俊成、“清华馒头神”张立勇到如今的被高校邀请开写作课的宿管阿姨汤杏芳,类似的故事不断在高校上演,让人在感叹高校是个卧虎藏龙之地的同时,也在疑问:为何“扫地僧”云集于高校之中?

首先,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是个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具有着天然的学术环境。身处于高校,个体多多少少会被其间浓厚的学习氛围所感染,使人充满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如此前的“浙大英语宿管”郭红萍所言:“做宿管以后,经常听到学生在走廊上读英语,我都会忍不住过去看看。”另外,高校开设的多样化课程及开放式课堂给“扫地僧”提供了广泛而又便捷的学习机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听课学习,为自己的技能提升奠定物质基础。

再者,出于对工作的尽职尽责。高校“扫地僧”在大学里多担任宿管、保安等职位,这些默默奉献于高校的工作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交往密切。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勉励莘莘学子一同学习成长。“北大保安高考第一人”张俊成正是因不会说英语,不懂如何拒绝7名外国留学生进北大校园而被竖了倒立的大拇指,并由此开始立志自学英语。

最重要的是,主观能动性决定人的发展方向。在高校“扫地僧”的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梦想的追求。他们在早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力的原因放弃自己的梦想,如今在高校内任职,高校所具有的包容特质促使他们重拾过往的爱好和目标,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让梦想不再遥不可及。试想,若没有自身的坚持和不懈努力,纵使外部环境再优越,也很难成为“扫地僧”。高校“扫地”的不少,而真正成为“扫地僧”的却又不多,这正说明着“扫地僧”的主观意志在其中的决定作用。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高校在识别“千里马”后使其“才美外现”,在提供“扫地僧”展示才能机会的同时,也激励着本校学子。“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大师不止于那些教书育人的学术大师,更包括这些看似普通却又不平凡的高校“扫地僧”。高校对“扫地僧”的“尽其才”体现着高校不以学历论人才的兼容并包品质,真正做到了“大师不问出处”。(何冰冰)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