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本网锐评>>

抒写新时代大运河的风华篇章

2019-12-09 19:21:2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自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开园以来,有许多老人在岸边遛弯儿,不少新人在草坪上拍婚纱照,孩子在草坪上嬉戏。”从小生活在运河畔的姜永康,从未想过自家门前的这条运河,也能成为市民热捧的“网红打卡地”。近年来,沧州市系统实施了河道清淤、垃圾清理、生态修复全覆盖等工程,并投资2000万元精心打造了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游憩的好去处。(12月8日《燕赵都市报》)   

大运河历史上自南向北贯穿吴越、两淮、齐鲁、燕赵等多个文化区域,在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大半个中国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明融合发展,形成了整体趋同、异彩纷呈,有差异、无对立的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近年来,沧州市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打造大运河文化重要的承载地、城市生态休闲走廊、城市重要标志。      

实际上,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大运河沧州段全长253公里,但由于长期缺水少水,河道里杂草丛生,苗圃、鸡窝等私搭乱建非常扎眼。为了更好地还运河于人民,沧州市坚持保护优先,精心打造生态修复展示区,在保留原有树木和地形地貌的基础上,利用运河清淤堆积的土方,因势就势打造场地微地形,与远处鳞次栉比的城市楼群构成了丰富的层次空间,如今这里草绿、水净,河畔林木茂盛、花团锦簇,大运河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水波动,文化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软实力,而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流淌着的不仅是奔流不息的河水,还有绵延不绝的文脉。近年来,沧州市坚持以大运河文化带为轴线,加快文化带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吴桥杂技旅游名镇、泊头手工业名镇等7个特色文化名镇建设项目,东光、南皮、沧县、青县等地大运河沿岸文化景点初步连点成线,推动大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努力把大运河打造成令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让人们感受到运河生态和文化之美。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运河承载着人们浓浓乡愁,更延续着流淌千年的历史文脉。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保护好大运河的生态环境,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全面整合运河两岸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文历史等资源,更好地推动大运河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千年古运河,逢春展新姿。历史上,大运河曾是维护国家统一的中枢、促进经济交流的“动脉”、推动文化融合的“脐带”。置诸全球视野,大运河是世界独有的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坚持世界遗产关于“原真性、完整性”的保护标准和大运河活态遗产的特点,深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不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让大运河成为能够润泽万世的一条生命之河,抒写新时代大运河的风华篇章。(刘凤敏)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