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把“农民教授”的成效写在扶贫的广袤大地上

2019-12-11 15:02:2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15年,中国工程院决定对口云南普洱澜沧县开展脱贫攻坚,并召集在滇院士商议由谁来领头挑这一重任。时年60岁的朱有勇,环顾四周后说:“我最年轻,我来干!”随后,朱有勇院士颠簸600公里,扑进了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村拉祜族群众脱贫攻坚一线,每年100多天待在村里。朱院士来了,也带着他的团队和技术来了,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改变,展现的正是朱有勇院士矢志为农的初心和把论文写在边疆大地的使命担当。(人民网12月5日)

近年来各地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积极引导人才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助力脱贫攻坚,扶贫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攻坚力量也越来越强大。朱有勇也是其中一员,与此同时,他也拥有着更多的“标签”:“学长”、“老师”、“教授”、“老校长”、“院士”、“省科协主席”。诸多标签的背后,让他在扶贫路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2016年,朱有勇带领的团队,又在竹塘乡的松林下开辟了有机三七试验示范种植基地,2017年,扩大试验规模,开展思茅松林下有机三七试验示范种植1025亩;2018年推广种植6280亩,2019年实施1万亩。诸多“担子”的背后,让“农民教授”的扶贫路,走的愈加踏实了。

其他地区的扶贫路要想走的踏踏实实,何尝不需要朱有勇这样的“农民教授”。或许他们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觉得“一个搞农业的教授,到田里还不如一个农民”,而且更多的受制于理论研究,实际情况、地域水平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挑战和阻碍,但越是这样,越是需要充分发挥“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定期向人才进行脱贫攻坚形势、理想信念和国情研修教育,组织他们到扶贫一线去了解情况、体验贫困,真正发自内心认同扶贫,自觉自愿到扶贫一线去干事创业、贡献才智,在扶贫中成就事业梦想。

知学善用,方为大成。鼓励引导“农民教授”到扶贫一线围绕产业发展、党组织建设、乡村治理等实地把脉问诊,就是农村脱贫的好路子。要时刻牢记,“把文章写到大地上,干项目,搞技术,做应用”,与贫困群众结“穷亲”,积极为他们找项目、跑资金,向他们传经验、教技术,让更多“象牙塔”内的人能够专心扶贫、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把工作成效写在扶贫一线的广袤大地上。

“农民教授”之后将会成为未来乡村振兴、创新驱动的重要一环,对于“扶贫消贫”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应通过这片肥沃的大地上培育出更多的“农民教授”、“农民院士”,让科技创新的种子深深地扎根在最广阔的土地中。(杨钦然)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