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大学生咋就成了卡贩眼中的“香饽饽”?

2020-05-12 18:35: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2019年12月11日,21岁的浙江杭州小伙子李明没想到自己会被叫到派出所,接受江苏无锡警方的问询。早在1个月前,无锡市滨湖区公安机关接到当地市民报案,称自己接到诈骗电话,通过网银被骗走2000余万元。经查,犯罪分子在境外实施犯罪,当事人资金被骗后流入多个来源成谜的境内银行账户内。而李明的银行卡账号正是其中之一。(5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很难想象有人会为了区区150元出卖个人信息,更难理解为何这些有知识、有见地且不乏信息源的大学会成为受骗的主要群体。

电信诈骗之所以屡屡得逞,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受害人的个人信息泄露所致,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难道当年徐玉玉案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保护个人信息何其重要,不曾想,在一些大学生眼中竟这般的“廉价”。也许在某些学生看来,一张储蓄卡,只能存取,无法透支,自然不用担心“欠债”的问题,而且还能获取150元的“租金”,如此“躺赚”,又何乐而不为呢!

可是,纵观古今中外市场,做什么生意用得着这么多储蓄卡呢?即便对方给出的答案是“刷单”,这本就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难道对于某些大学生而言,连这点基本的法律、道德常识都忘记了吗!

学生被骗,犯罪分子固然可恨,但家庭、学校却也难辞其咎,学生毕竟涉世未深,在某些骗局和诱惑面前难辨是非善恶。然父母、教职人员则不同,培养学生向好、向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本就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还记得当年马三立说的那段经典相声《逗你玩》吗?妈妈让小虎看着晾晒的衣服以防被偷走,然而小偷自称“逗你玩”,更是凭借这一“套路”成功窃取了晾晒的衣物。与其说是小偷太狡猾,倒不如说是孩子太单纯思虑不深。然而被孩子屡次“戏弄”,这般反常的行为,母亲又为何没有一丝疑惑。

不要以为“诈骗案”距离自己很遥远,更不要以为大学生“见多识广”防骗意识有多强,现实告诉我们,他们的警惕不足以抵抗150元的“攻击”,怎么办?在家多提醒,平时多沟通,了解孩子的近况及所思所想所做,这不是干涉孩子的自由,只为能让他们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

学校,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更要关注社会问题,传递正确的处事原则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说到底,无论诈骗手段多高明,只要坚持个人信息不泄露,违法行为不参与,陌生交易需谨慎,并及时同家人、老师、亲友多交流沟通,诈骗自然也就无空可钻。(盛柏臻)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