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阻断“筷来箸往”,倡导就餐文明新风尚

2020-05-26 08:53: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新冠疫情发生后,很多地方倡议文明用餐、使用公筷,但未完全落地生效,主要是由于受制于传统观念、没有形成全国合力、宣传形式单一等。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提出一项建议:将每年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11’月‘11’日代表两双筷子,形象好记。”崔巍说,希望以此提醒大家重视“舌尖上的安全”,系统推进“公筷革命”。(澎湃新闻)

围桌共食是中国人传统生活习惯,每逢节庆假日,亲朋好友总是围桌而坐、畅饮笑谈,何其美哉!自疫情发生以来,全社会不断审视生活、饮食习惯与疫情发生传播之间的关系,倡导文明就餐的行为习惯,努力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共享欢乐的同时,提倡就餐使用“公筷”,共享健康,既爱惜自己,也保护他人。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渐行渐好及复工复学推进,在外就餐、聚众就餐比例迅增,都用自己的筷子去“搅合”一盘菜,病毒交叉传播在所难免。当然,“公筷”推广也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公筷”推广使用必然会提高就餐成本,餐饮企业和消费者都不会愿意为此买单;二是就餐者使用“公筷”在彼此看来显得不够信任,碍于颜面不便主动要求。三是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要求餐饮单位强制使用“公筷”,形成不了震慑,制约力自然不大。

设立法定“公筷日”,将社会共识凝结成合力,其效果必定事半功倍。正如崔巍代表所谈,疫情发生后,有很多地区都曾提出过“公筷”就餐倡议,如:4月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文明办、石家庄市市场监管局举办新闻发布会,联合开展“公筷文明用餐”行动,在全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用餐习惯。还有北京、江苏泰州、上海等都在推行“公筷”,但确实都未完全落地生效。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发出倡议与中央统一制定相关政策要求相比,不管是从行政能力还是舆论影响力上都相形见绌。如果能够在两会上形成法定的“公筷日”,将对“公筷”推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大力提倡使用“公筷”成为新时代生活的新风尚,既需要在上层建筑上给予必要的政策舆论支持,更需要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率先垂范、监督落实到位。绝不能雷声大雨点小,要求多,落实少,更不能只宣传不落实,只发文不检查。声势浩大地打好“舌尖上的安全”战役,用“小餐桌”带动“大文明”,阻断筷来箸往的病毒传播途径,倡导就餐文明新风尚,利国利民。(毕海明)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