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红薯地里,且看脱贫“荷花”如何绽放

2020-06-03 19:31: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丹溪乡岑峰村的“85后”青年张荷花,11年来不懈努力,靠种红薯、卖红薯干,脱离贫困,走上了致富奔康路。红薯地里,脱贫“荷花”映日盛放。(6月1日新华网) 

岑峰村,位于武夷山与九连山余脉相交处,是省级贫困村。“交通闭塞,房子很矮,墙是泥扶的,门口的茅草很高,真不知道咋呆下来。”这是张荷花刚嫁到岑峰村时,对岑峰村面貌的真实描述。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穷山窝里,并面临着家人相继生病、因整修旧房背负20多万元债务等现实困境,要脱贫致富,何其艰难。但穷则思变,不服输的张荷花并未因此绝望,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整日的梦想就是脱贫致富。”这一份志气,为张荷花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埋下了脱贫的“种子”。

有志气,有抱负,只是向贫困宣战的一种基础力量,要想战胜贫困,关键是要找到适宜的脱贫之路。由于地理气候原因,当地家家户户一直有种植红薯、做红薯干的传统,红薯蒸好后更甜糯。2015年精准扶贫开始后,该村把红薯产业作为脱贫主打产业,全村红薯种植面积从40余亩增加至400余亩,贫困户种植红薯2亩以上者每亩补贴300元。借助这一助力,张荷花茅塞顿开,一下子种了2亩多地红薯,老公也被安排了村里的公益性岗位,再加上卖红薯干赚的一点钱,当年全家就脱了贫。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一举解决了眼前的“柴米油盐”之忧,“脱贫花”生了根,发了芽。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为给现有的生活“添把火”。张荷花申请了5万元妇女创业担保贷款,收购村民手中的红薯进行加工,并根据大众喜欢玩手机、手机不离手这一爱好,借助“微信朋友圈”“网络团购平台”等时下流行的方式推销自产红薯。依靠党的扶贫政策,紧跟信息化潮流,红薯地里,开出了发家致富的幸福之花。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曾言,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志、力和物,三者缺一不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让更多贫困地区的“老乡”脱贫致富,我们可以到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丹溪乡岑峰村“85”青年张荷花的红薯地里看看、听听,或许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李秋梅)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