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下好科技引领脱贫的“先手棋”

2020-06-17 20:10: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也是一样。正因此,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造血式扶贫”,成为河北省对扶贫工作的重要要求和人们的共识。脱贫攻坚领域的“渔”是什么?科技无疑是答案之一。河北省科技厅大力推行科技扶贫行动,强化科技特派员精准高效帮扶,全覆盖、全方位、全链条服务县域脱贫产业发展。(6月17日《河北日报》)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成果赋能脱贫攻坚,以技术、智力、人才驱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在最后的冲锋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就一定要持续发挥科技优势,做好技术服务,培育新品种、运用新技术、研发新模式、实现高效益,以科技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以科技助推农业产业发展,真正下好科技引领脱贫攻坚的“先手棋”,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扶贫更要扶智,关键是要让老百姓相信科技的力量,看到脱贫的希望,从 “土里刨食”的农民变成“技术把式”,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朱家庄村,省科技厅聘请专家来村里讲授“张杂谷13”号、大田经济作物和大棚蔬菜等种植技术,组织村干部及部分村民利用网络平台学习农技知识、外出参观、职业培训,培养更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持续增强脱贫致富“造血”功能,进而让农民群众摘掉穷帽子、过上好日子。

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只有依靠科技扶出“产业”,精准扶贫才算扶到了家,也才能更好地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如果脱贫产业发展不上去,就地扶贫就很容易返贫,易地扶贫搬迁也会导致搬得出而稳不住。实践表明,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扶贫的效果就突出、后劲就充足。如今,在省科技厅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阳原县朱家庄村、小庄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通过张杂谷、香菇种植,发展果蔬温室大棚产业,在农田里蹚出了“致富路”,不再“靠天”吃饭,日子越过越甜。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不少地区产业扶贫措施比较重视“短、平、快”,考虑长期效益、稳定增收不够,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没有实现预期效果,经济效益不理想,一个镇、一个村的产业趋同,一些贫困户抗击风险能力较弱,缺乏特色和竞争力,很难做到长期有效。这就需要各地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引导贫困群众更加理性地选择种养项目,提升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避免产业扶贫中出现短期化倾向。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而所剩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又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无不制约着产业扶贫的推进。针对这一情况,河北省明确提出加强产业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强化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等17项产业扶贫措施,就是要下好科技引领脱贫攻坚的“先手棋”,更好地增强扶贫产业带动力,提升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刘爱萍)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