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人观澜>>

杨应和:谁把大学生变成偷税漏税的“工具人”?

2020-08-10 18:55:5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没开始工作却在个税App上查询到工资记录!最近一段时间,有不少大学生发现自己莫名“被入职”。记者从国家税务总局了解到,近期税务部门与公安、教育等部门依法查处了一批冒用个人身份信息涉税案件,涉及北京、河北、宁波、深圳等地多家企业和部分地区高校学生。(8月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

大学生并没有到那些未曾相识的企业实习过或工作过,却莫名其妙地被“发工资”,千万别以为这是天上掉下的甜饼。如此“被就业”现象的背后,是一些不良企业把大学生当成偷税漏税的工具人,也暴露了很多不小问题。

首先,不良企业通过伪造大学生的“工资”来增加成本,从而达到逃税的最终目的,给国家造成财产损失,也给市场造成混乱状况。依法交税是每个企业的义务,而通过虚假逃税手段,降低了产品成本,变相地增加了竞争能力,这对那些诚实守法的企业造成不公,也势必引起恶性示范效应。因此,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追究那些铤而走险心存侥幸的违法企业的刑事责任。

其次,追查并严打倒卖大学生身份信息的不法利益链,很有必要。大学生的信息泄露,除了“被就业”外,还会发生“被贷款”、“被犯罪”等影响个人诚信的现象。一方面,从网上倒卖信息追根溯源,每个环节都不应轻易放过。另一方面,不排除有些学校“内鬼”打着校企合作招牌的幌子,随意把学生信息倒卖给企业,从中渔利。除此之外,自我防护不可少。大学在收集学生信息以及打印文件时,要对身份证、护照扫描等信息及时删除,不留痕迹。

再次,办理工资卡以及相关税收部门的监督漏洞需要完善。该事件的发生,来源于一个大学生从个税APP上无意中查出来。要让更多人不被蒙在鼓里,那些支付单位要求收款人提供的银行卡号、身份证号以及手机号的必要程序不能沦为形式。如果严格审核把关,那些不良企业利用买来的大学生信息企图实施偷税漏税的行为就不会轻易得逞。

不良企业依靠大学生身份信息来逃税漏税行为,并且涉及到全国许多省份的企业,相关执法部门竟然不知不觉,而是依靠学生的爆料才得以呈现,这真是天大的讽刺。如今,学生的爆料如一封举报信,相关执法部门不能蜻蜓点水式地就事论事,除了严打失去诚信的偷税漏税企业外,揪出贩卖身份信息利益链,还要完善税收、办证等各个程序上的漏洞,如此,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也维护了社会的风清正气。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