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公共场所施救,别总依赖“见义勇为”

2020-10-12 11:58: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日,南京火车南站,一老人突发心脏骤停。听到广播里寻找医生,南京医科大学研一学生李秋爽立刻赶来,为老人做心肺复苏。为救老人,她没赶上火车。她说作为医学生,见到这种情况肯定会冲上前,她还希望全民普及心肺复苏。(10月11日 人民日报)

围绕着“医学生为救人误车”事件,舆论场有人赞叹鼓励,有人冷静发声。对于医学生面对紧急情况时的见义勇为,我们定当给予赞扬和鼓励。但是南京火车南站的应急措施之短板,却值得我们深思。

人流密集的车站,节假日期间人流量更大,旅客心脏骤停、突然晕倒的事件时有所闻。当心脏骤停发生时,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分钟。如果所在车站能够匹配具有急救知识的工作人员及专业的急救设备,是不是下次在面对此类突发情况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而不是毫无准备、手忙脚乱地利用广播寻找医护人员。

据调查,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00年就开始使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公众场所配备心肺复苏急救设备。此举使得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从过去的2%提高到目前的60%。对比之下,我国在公共场所上配备的急救配备和相关措施还远远落后。

包括AED在内的各种“救命神器”到底如何配备到位,院前急救中的相关政策如何落地,是目前亟需解决的真问题。对于市民来说,救人的热心肠从来不缺,缺的是专业的技能和趁手的设备。从硬件上,地铁等公共场所完全具有配备AED的条件,真正不足的,是重视程度。不仅要处理其“有没有得用”“找不找得到”的浅层问题,更要加强基础急救培训,解决“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的技术处理。

在急救问题上,车站缺失的其实基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层对于急救工作的轻视。这与某些城市盲人通道、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沦为摆设的情况类似,都是公共服务的细节“盲区”和服务的缺失。南京车站对于急救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铁总、民航总局等管理机构应当通过咨询医务专家的意见,统一、规范配备公共交通的急救装备,做到药品、设备的规范化。相关管理层应当把院前急救做得更好,以便在公共交通上的医学人员在紧急状态下有更好的施救空间。

不仅仅是车站,人流集中的商场、体检中心、便利店等地方都应进一步完备急救设施。总之,笔者期待在不远的未来:人人会急救,处处有设备。呼吁更多人能够加入急救队伍,为生命的延续保驾护航。(徐玟倩)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