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江德斌:“仿古景区”也应实施“需求侧改革”

2020-12-28 11:32:2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上世纪90年代,仿建景观主题公园曾颇为流行,但随着文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此类景区已很难单纯依靠仿建吸引游客。“山寨”文物、仿古景区在各地依旧层出不穷,但常出现“千街一面”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仿古景区不能一味跟风模仿,在规划时需要充分调研和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要考虑周边整体环境的匹配度,走创新之路,打造精品。(12月27日《工人日报》)

传统古建筑一直受到民众喜爱,其属于中华文化的构成要素,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之中,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依然旧颜未改,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近年来,文博考古热、国潮风兴起,不少地方建设仿古景区发展旅游经济,可由于本身缺乏文化基因,只是为了造景而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罢了,导致仿古景区看似美轮美奂,却空有其表,沦为华而不实的“空架子”,并未得到游客的认可。

我国传统古建筑以土木材料为主体结构,修缮成本高、保存难度大,大都被毁于战火、灾害等,导致现存古建筑数量稀少,一般已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发利用的空间比较小。由于古建成为稀缺资源,市场上就推出大量仿古建筑予以替代,这本身也无可厚非,仿古建筑的用途广泛,诸如拍摄影视剧、商业经营、旅游等。不过,一个成功的仿古景区,其有很多因素构成,并非砸了钱盖起来,就能成为热门旅游景点。

近年来,北京坊、西安大唐不夜城等融合商业文化的仿古街区兴起,其背后则是千年古都的文化历史做为支撑,这些仿古街区与古城文化一脉相承,所以并不显得突兀,在精心策划之下,经营得当,成为仿古景区的典范之作。于是,不少地方也模仿跟进,动辄投资上亿元建设的仿古街区,却因为“千街一面”,缺乏文化历史积淀,加之商业和文化比例失衡,显得平淡乏味,而遭到游客遇冷,最终投资打了水漂。

脱离历史人文土壤的仿古景区,无法令游客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不到建筑的魅力,再者部分仿古景区盲目跟风,建筑质量非常低劣,甚至于粗制滥造、不伦不类,缺乏古建筑的精细之美,则会令游客心生厌恶。目前,我国旅游经济已迈过了匮乏阶段,呈现多元化趋势,游客的眼界得到开阔,单纯的走马观花、游览购物逐渐式微,游客的口味愈发挑剔,需要更好的体验感,对景区的品质服务要求也愈高。

因此,仿古景区亦要进行“需求侧改革”,摒弃简单模仿、粗放经营模式,走全面统筹、精细建造、商业文化融合发展、品质优先的精品化路线。仿古景区在规划时,应考虑周边整体环境的匹配度,将周边的人文风貌纳入其中,不能隔断原有的生活气息或人文生态,实现包容并蓄、情景合一的旅游生态环境,让游客充分体验仿古景区的魅力,在知识、心理享受等方面,均有获得感。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