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人观澜>>

肖鸿:界定“刻意孤立”,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2021-04-23 14:06: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行)》第12条规定了“刻意孤立”的禁止性行为。教育部在其官网回应政策咨询时明确了,这里的“刻意孤立”是指在主观上、行为表现上和后果上的哪些方面。(4月22日  新华社)

中小学阶段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且心智不成熟的学生,教师在教育中不可将“刻意孤立”作为惩罚手段。因此,在教育中就要格外注意方法,做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教育部出台此项规则指出,“可以批评训导,但不能伤害侮辱。”此项规则的出台有助于肃清中小学校内不正之风,规范教师不符合师德的行为,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禁止的是“刻意孤立”,而非正常教育。在此规则公示之后,网上有部分评论指责教育部的“手”伸的太宽,认为对中小学教师的限定过于紧,不利于教师管理学生。其实这是没有明白规则界定的范围,想当然地认为是不让教师管理学生不良行为。应该关注到,部分缺乏师德的教师在处理不听话的学生问题上,的确存在故意让其坐在“特殊位子”上,甚至是教唆其他同学孤立这类学生的行为,给他们的学生生涯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只有明令禁止,才能在规则制度上给这些老师震慑,收敛不符合师德的教育行为。

规则只是引子,学校落实才是良方。单靠一个规则能否彻底消灭中小学校园内的“刻意孤立”行为?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不当的教学行为有时只藏匿于班级的内部,上层督促难以起效果。据于此,就需要学校根据教育部的规则制定校内规章制度,通过开师德大会及时纠正部分教师的不当行为,鼓励被特殊对待的学生进行反映,对教师的“刻意孤立”行为拿出零容忍的态度,让学生能置身于温暖的成长空间中。

家庭应守好学生心理健康最后一关。从规则出台后的舆论风向不难看出,目前不少家长仍存在“打压教育”的思想,只要自己孩子能听话,把学习搞上去,方法并不是关键。但是,目前教育的情况不同以往,学生心理问题也要得到重视。家长应从只盯孩子成绩转变到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成长上,如发现有被“刻意孤立”的情况出现,一定要及时与教师和学校沟通,既改正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保证孩子受到公平对待。

界定“刻意孤立”督促中小学从基层严抓不当的教育行为。教师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如若这里出了问题,将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代要有新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学生心理问题更要重视。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