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守护粮食安全,筑牢国之“基石”

2021-05-10 16:49: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近年,四川遂宁市通过鼓励土地流转,引导农户前3年免除土地租金和分红,发展集体代耕、业主代耕等系列举措,推进撂荒地复耕工作。一年来,遂宁市已复耕撂荒地13.89万亩,占比达64.93%,远超复耕20%的设定目标。(人民日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耕地是守护粮食安全的生命线,必须牢牢守住 18亿亩耕地红线。严格耕地保护、维护粮食安全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复杂的国际形势的现实所需;是国家防范重大风险、战胜重大挑战的深厚底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为粮食产量连续 6 年超过1.3万亿斤提供了坚实基础。然而,由于种粮比较效益降低、城镇化社会效应驱动、监管不力、红线意识不强等因素,一些地方不时出现耕地非粮化、非农化、耕地“种树风”甚至耕地撂荒等问题,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

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严格耕地保护这根弦,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保证耕地资源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不破坏是维护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为此,严格耕地保护,需要立体推进。

数量上抓“管”,要构建“长牙齿” 的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完善,明确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处罚措施。通过典型案件传递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强烈信号,促使地方党政领导形成主动保护耕地意识。

质量上抓“提”,要扭转耕地“只用不养”的观念,依托科技手段,建立耕地健康监测系统,实现耕地质量常态化“体检”,做到“早预防、早治疗”,通过轮作休耕、土壤改良、耕地保育等措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生态上抓“效”,要因地制宜调整耕地布局与产业结构,主动融入经济“双循环”,借势乡村振兴发展,瞄准市场需求,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服务农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及整体效益,激发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内生动力。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乃国之根本、民之命脉,只有保住耕地、用好耕地,才能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徐桂勇)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