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当我们纪念汶川地震时,需要纪念什么

2021-05-13 16:15:04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十三年前的5月12日星期一,下午14时28分04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附近,发生了破坏力巨大的地震。震级8.2、矩震级8.3,烈度11,破坏范围超过10万平方千米。十三年后的今天,回想起13年前大悲大难中的那些生命和故事,仍能得到很多鼓励和启示。

历经这场巨大的灾难,会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与脆弱、善良和爱的温暖以及构建集体记忆的社会责任。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那一年,00后刚来这个世界不久;90后初高中,考大学;80后大学毕业,工作,成家或出国,那一年,有很多人在瞬间失去了亲人、朋友、同学,人生突然改变。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样的悲伤慢慢减轻,沉淀下来的是开始明白珍惜每一个当下和身边的每一个人。

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纪念也是在构建集体记忆。不是重构,而是加固。没有任何一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孤立存在的,从2008年的“地震”到今天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们不是第一次面临这样的灾难事件,当猝然来临之际,却表现出了同样的惊慌、无措与茫然。集体记忆是一个非常长期而静水深流的塑造过程,而集体记忆的缺失,将会使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伤痛和灾难在时间的侵蚀下渐渐消弭于无形。“人类从历史中吸取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实际上也折射出了集体记忆的缺失。因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仪式的建立、集体记忆的塑造,是公众预防突发危机事件“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预防机制。

一方面我们努力回溯,一步一步盘点这十年来,我们依靠媒体、政府和历史、文学构筑出来的关于汶川、汶川地震、地震的记忆。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亲历者和旁观者,在当下都得以在社交平台上完成自己对于这份集体记忆的构建。我们的话,说出来也许依然没有几个人能听见,但我们又似乎怀有了某种确信,有亿万个看不见的同样的行为在被我们的同胞演绎着。比起之前,这一份集体记忆的构建,留给了普通人更多位置。哪怕这些位置某种意义上是隐形的,但于个人来讲意义重大,通过表达宣泄,和宏大的记忆融合,再内化成个人化的记忆,这是一种生命构成的调整。

如今的汶川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巴蜀大地,见证了应对巨灾的中国力量,孕育着感恩奋进的前行梦想。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奋进。(程若涵)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