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雅贿”是“贿”,“雅”从何来?

2021-05-17 16:55:5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进入移动版,省流量,体验好

玉石无罪,罪在贪腐。近年来,不少党员领导干部栽倒在玉石、字画、摄影器材等“雅物”上,值得高度警惕。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对查处“雅贿”、“影子股东”等隐性腐败作出明确部署。(新华社)

如今,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逐渐形成,权钱交易双方为了逃避纪律法律追究,“雅贿”作为一种隐形态贪腐悄然流行,其行贿受贿手段日趋隐蔽、不易察觉,有些甚至游离于“灰色地带”。也正因此,“雅贿”、“隐贿”危害更深,更有必要引起高度警惕。

雅贿为何能大行其道?一是以“礼物”之名,掩盖真金白银之实。觉得送名人字画、玉石珍宝,既烘托出自己的身份和兴趣高雅,又避免了直接送钱的露骨与粗俗,而由于这类物品价格波动较大,隐蔽性较强,既有不俗的升值潜力,又不易折算成“贿金”。二是以“兴趣”之名,掩盖权钱交易之实。实际上一些干部并没有字画古玩等收藏爱好,只不过认为这类物品比较值钱,是相较于现金更为安全的“硬通货”,故而以此作为权钱交易的“遮羞布”。三是以“爱好”之名,掩盖甘受“围猎”之实。一些干部明知违纪,却照收不误,一提起来就是“同道中人、交流爱好”,形成“爱好圈”,把志趣相投和朋友交往作为收受贿赂的“烟雾弹”,把自己和行贿者和笼罩在“文人雅趣”的烟幕之中,行贿者送得坦然,受贿者收得“风雅”。

但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无论“雅贿”的载体多么“高雅”,“隐贿”的形式多么隐晦,都改变不了其行贿受贿的本质。“雅贿”看似聪明,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雅贿”披上高雅文化的外衣依旧是贿赂,行贿受贿性质没有任何改变,“贿”已定性,“雅”从何来?再好的“雅物”都是“围猎”领导干部的工具,而不会为行贿受贿方洗净罪名。

因此,要查处“雅贿”等隐性腐败,首先必须从党纪国法的层面进一步明确细化腐败界限,避免让“灰色”变成“黑色”。以法治建设强化法治思维,帮助提高认识,切实厘清政商交往和人情往来的边界,牢树“亲”“清”新型政务形象,维护廉洁政商环境。

加强机制建设,形成互帮互促的长效机制。组织部门应从干部监督、考核考察等方面为纪检部门提供组织意见,纪检部门则应从违规违纪、干部处理等方面为组织部门选人用人提供参考,切实做到以联动强机制,以机制见成效。

不论雅俗,除“贿”务尽。针对“雅贿”,纪检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以纪律检查的高压态势紧逼不法行为,使之无处藏身。同时,也应避免公权力的滥用,力争在源头斩断权力寻租的利益链。

聚焦反腐宣传教育,注重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新媒体等方式,大抓正反面典型,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和警示教育作用,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同时,通过媒体监督、自我监督、群众监督等方式,让“雅贿”、“隐贿”无处藏身,从根本上铲除“雅贿”滋生土壤,推动形成“不敢、不能、不想”行贿和受贿的良好局面。(周伯熊)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霍骋远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立即打开
网站首页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