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情感主播卖惨带货,监管要跟进

2021-06-16 09:46:16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近日,有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如抖音、快手等,有一些情感咨询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人气与热度,骗取更多网友的打赏,增加自己的带货量,开始自己设计剧本,在直播间里上演一幕又一幕的闹剧,从婆媳矛盾到早恋堕胎,从离婚争纷到虐待儿童,各主播们在处理闹剧的过程中,还进行着带货的生意,不断欺骗着网友们的同情心。

事实上,该现象在未曝光前就已经在各短视频平台上屡次三番出现,各种打着“情感咨询师“旗号的网络主播们,编造剧本,搅浑了平台环境,也不断降低着网友的信任。而这一次的曝光,再次把“情感主播卖惨欺诈网友”这一现象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笔者认为,各平台的情感主播通过编写剧本来提高热度以更加方便带货,在一方面伤害了网友的感情,另一方面,也触犯到了相关法律以及道德的底线。

我国《广告法》规定并要求,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然而在情感主播的直播间中,在故事结束后,一些主播趁着热度还未消减,开始表演和商品的厂商翻脸,迫使他们让利降价,利用这些设计好的情节,欺骗防范心理不高的部分网友。这已经触犯了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既是对消费者的欺骗,也是造成平台不良风气的罪魁祸首。

实际上,情感主播在刚出现于短视频平台的时候,其初心是为了帮助处于情感危机、情感问题中的网友们答忧解惑,本是值得称赞的。然而却有一些唯利是图的主播利用了这个圈子的热度,不顾良心进行欺骗行为,表面上帮网友解决情感问题,实际上却把人引导到了买他所带的货这一方向上去。而平台因为这些主播可以增加平台热度,对该类现象不管不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了“情感主播”这一标签逐渐被大家误解与回避。相关监管部门应该打击的是此类良心掉进了钱眼子里的主播和平台,重新整治短视频平台的环境,让用户恢复对平台的信任。

另一方面,浏览短视频平台的网友们也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防范意识,不能凭借主播口中的故事而去判断商品的功效,多去思考直播内故事的真实性,让企图欺骗网友的主播们无从下手。

短视频平台和互联网的其他平台一样,只有相关的监管部门给予规范化和常态化的监管,才能健康稳定发展。只有各社会主体自觉肩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韩敖)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