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移风易俗为爱“减负”,为情“添暖”

2021-07-20 09:42:1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今年5月,河北省确定了雄安新区、保定市莲池区、衡水市冀州区、邯郸市肥乡区、辛集市等5个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要求通过3年实验,大力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7月19日 河北新闻网)

婚姻是人生大事,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美好的婚姻是两个人的幸福、两个家庭的幸运。家和万事兴,作为社会最小单元,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和谐。近年来,随着移风易俗的不断深入推进,简约婚庆、文明婚庆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曾经令群众大为头疼的天价彩礼、恶俗婚闹现象越来越少,为“爱”减负已成为社会共识。

实际上,移风易俗也是一种改革。如果说制度创新指向的是治理体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那么移风易俗则对应文化风俗领域的不断革新与进步。改革,就需瞄准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构建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使之匹配高品质生活,正是广大群众的现实要求。正因如此,如天价彩礼、恶俗婚闹等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现象才显得愈发刺眼。相比于其他领域的改革,移风易俗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改革的深入推进,更多要靠群众广泛参与,改革成果体现在群众实践后的效果。因此,要不断营造移风易俗氛围,在社会上形成广泛共识,以婚姻领域风气变革为抓手,大力弘扬喜事简办、厚养薄葬的新风尚,以改革的“扫帚”扫掉陈规陋习的“灰尘”,令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移风易俗不是“一刀切”,更不是将传统文化、民间风俗全部改掉废掉。“凡是旧风俗都是陋习,凡是新风俗都要提倡”,如果对移风易俗存在这样的认知偏差,则不免矫枉过正、操之过急。风俗习惯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象征,寄托着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道德追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是所有的风俗都值得留恋,那些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甚至明显相悖的风俗就要被摒弃;那些优秀的、教化人心劝人向善向上的、能够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风俗,如敬老爱老的仪式表达等,则要在新时代发扬光大。一言以蔽之,移风易俗不是新旧风俗你死我活的搏杀,而是传统文化与时代气象的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火车跑得快,全看车头带”,倡树文明新风,也要有人先站出来、带好头。推进移风易俗,尤其需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以正确导向和行为示范带动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立新风。党风带动政风、社风、民风,党员干部如果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就会助长奢靡之风;党员干部如果崇尚简朴低调,就会引导务实节俭之风。在河北定州,很多地方成立了由公道正派、群众威信高、办事能力强的老党员、老干部为骨干的红白理事会,统一制定理事会章程,按照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监督的原则,引导广大群众节俭办事、移风易俗。在党员干部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村庄,新风建设效果好很多。因此,在摒除陋习、树立新风过程中就要着重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工作。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曾指出:“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移风易俗,为爱“减负”、为情“添暖”,根基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地方政府要在遵从民意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科学引导。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良好风俗定会在村庄深深扎根,为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宋鉴)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