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斩断“刷单炒信”链条,平台应有为

2021-07-30 09:05:2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第二批网络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典型案例,涉及四种不同类型的刷单方式,对“直播带货”中虚构关注度、流量,雇佣专业团队、“刷手”,虚假交易拍A发B,“寄空包”等方式“刷单炒信”行为进行曝光。“刷单炒信”不仅损害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更是在很大程度上欺骗、误导消费者做出与现实相悖的主观评判,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7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刷单炒信”是流量时代的“恶之花”,商家无视法律肆意妄为,对网络经济伤害极大,也严重损害了平台信誉,令用户产生不信任感,进而减少在平台上消费,甚或彻底抛弃掉。可见,平台不要被流量收益迷惑住,应站在自身长远利益和声誉考虑,对“刷单炒信”予以“零容忍”,并利用技术手段,排查“刷单炒信”行为,对违规商家实施严厉打击,及时掐死这朵“恶之花”。

在互联网经济诞生以来,“刷单炒信”现象就如影随形,这是网络经济特性所衍生的事物。由于互联网用户与商家之间缺乏信任基础,就依靠好评、关注度、交易量、点赞量等做为评价体系,从而判断商家的商品和服务质量优劣,再决定是否购买。而这种单向性的评价模式,给商家留下了造假空间,利用“刷单炒信”方式增加信用指数,从而迷惑用户,以达到流量变现的效果。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获取更加方便,信息屏障得以被打破,但是,“刷单炒信”行为泛滥成灾,则使得信息数据遭到人为扭曲,失去了衡量价值。而且,“刷单炒信”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令市场陷入混乱之中,弄虚作假者获利颇丰,老实经营者反而受到挤压,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监管部门与“刷单炒信”的较量一直上演着。近年来,在监管部门的严厉打击下,商家为了逃避监管,“刷单炒信”模式也在不断更新,令打击难度增加。从蛇打七寸的角度看,商家搞“刷单炒信”是为了赚钱,就不可避免地留下操作轨迹,而这些数据都在平台上,也就是说,平台如果严查的话,完全可以利用技术分析手段,将“刷单炒信”揪出来。

前不久,亚马逊封禁了一大批商家账号,冻结了上千亿资金,其中中国商家占了很大比例,损失巨大。据亚马逊的封禁理由显示,这些商家被平台审查出有“不当使用评论功能”、“向消费者索取虚假评论”或“通过礼品卡操纵评论”等违规行为,也即涉嫌“刷单炒信”,违反了平台管理规定。由此可见,国内监管部门也可效仿,督促平台守法合规经营,加强商家日常管理,采取严格审查措施,对违规“刷单炒信”商家施以重拳打击,让其鸡飞蛋打,从而消除虚假炒作的空间。(江德斌)

责任编辑:任凯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