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兴冀之声

传承根脉,让文化产业“活起来”

2021-08-31 10:40:5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承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河北省广大文化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共鸣。大家表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脉传承与创新中涵养民族自信、汇聚奋进力量。(河北新闻网)

发展文化产业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动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必然要求。河北是文化资源大省,拥有大运河、避暑山庄、清东陵清西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发展文化产业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河北以科技赋能文物保护,以文化传承赓续民族团结根脉,以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推动传统文化走进群众、深入人心,让燕赵文化展现出生生不息的魅力与风采。

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这些年来,河北从采撷厚土遗珍,推进河北文物考古开新局,到活化燕赵记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再到建设文化公园,打造燕赵文化新高地动作频频。这些文化现象也从侧面说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大运河上》《一船明月过沧州》等一批优秀杂技作品面世,当女娲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列入文旅部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文化发祥重点项目,当井陉拉花、西河大鼓、衡水内画和丰宁满族剪纸等被文旅部评为优秀保护实践案例,“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

文化的力量于无声处成风化人,于至微处凝心聚力。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场景,勾勒出全面建成小康路上燕赵大地气象万千的时代文化景致。一路走来,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硕果,更是精神文明的成长、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一路走来,我们经历的多样化的文化实践,不断巩固着脱贫攻坚的物质成果,提升着百姓全方位的获得感、幸福感。(田坦)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