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八面来风

《长津湖》:不落俗套的家国情怀

2021-10-09 10:05: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国庆节小长假期间,电影《长津湖》“火”了。

很多人看《长津湖》这样的电影,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一部老掉牙的主旋律电影,认为它煽情有余而反思不足,事实上,这可以说是一部与以往所谓主旋律电影截然不同的、新颖而又动人的电影。这部电影对于战争、中华民族的战争,给出了一份超脱于同类电影俗套路数的答卷。终于有一部电影,在执行环节上,可以切实地区分开“战争行为”本身、与其背后的“保卫家乡”之精神驱动,并精准地对后者做出具体呈现。也终于有一部电影,可以让士兵拥有一个更朴素、可能也是更现实的信念,去推动自己的奋战、付出。

电影《长津湖》中,中国的战争,不是为了贯彻某种意识形态的胜利,不是消灭对立,杀敌只是手段,更不是让自己成为英雄,根本目的,是保护家乡,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和平的幸福国家可以回。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观念,不是什么高深的思想觉悟,而是人心中对于亲人、家乡、祖国的一种本能反应。而有了这样的铺垫,随后对历史事件的正面表现,美军对中朝边境的轰炸,也更突出了“侵入家乡”与“保卫家乡”的意味——几个士兵对百姓的舍身保护,成为了这一段的重点画面。

电影表现了代代传承的概念,叙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延续。它没有局限在某一特定时代或社会形态中,而是用长城的概念,将这种传承放大到了中华文明层面,让它变成了一种通用的民族性。毫无疑问,这一层历史性厚重的表达,必然来自于《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等作品的导演的陈凯歌。它描写了战争,但不同于很多电影的表达,容易将战争带入高大化的宣扬式倾向,对战争中的行为做全部的高大化处理,但也没有像另外一些电影一样通篇反战、揭露战争的错误——例如奥利佛斯通的越战三部曲、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让军人对战争行为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对战争产生恐惧,否定战争发动的意义。

我们在历史书上读到的寥寥几页,是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斗的一生,当时的他们身上是国家,现在的我们身上是未来。这场战争,中华民族的战争,绝对必要。但这不意味着战争行为本身的值得宣扬,更有赞扬价值的,是在战争中牺牲国人的精神,是他们以战换和平的卫国信念。(陈梦宇)


责任编辑:任凯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