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言网语

保护隐私,别让个人信息“裸奔”

2021-10-13 15:31: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记者采访发现,李莹(化名)的手机上安装了许多生活服务类软件,每次安装新软件时,同意开麦克风权限只是为了使用语音搜索功能更加方便。前几天,她和朋友聚会时偶然提起最近脱发特别严重,很苦恼,没想到晚上到家打开手机里的某款购物App,首页就出现了很多护发产品的推送广告,“真是无奈,这种‘怪事’已不止一次了。”今日起,2021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正式启动。(10月12日 《中国青年报》)

针对APP“窃听”问题,很多人都有过怀疑:APP是否在“偷听”我们聊天?和朋友聊天谈到的东西会在某购物APP上弹出来;打开某APP,搜索框立马又出现了刚刚在谈论的美食......这样的精准推送,让人们感叹科技力量的同时,也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不得不重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APP侵犯用户隐私,威胁用户信息安全已不是个例,仅今年1-7月,工信部就先后公布了6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名单。包括“私自收集个人信息”“私自共享给第三方”“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等行为。而这恰恰是个人信息受到威胁的源头。早在几年前,我国《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就提出,个人信息的收集类型、频率和数量应在必要性的最小要求之内,即符合最少够用原则。就目前情况来看,当前仍有不少APP并不符合这一原则。

除了APP自身不规范原因外,用户的个信息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现代社会节奏加快,APP种类多、数量大,用户在授权时很可能忽视授权内容,不会去仔细阅读应用权限和隐私协议,以至于给不少APP获取用户信息“行了方便”。

此外,在国家监管层面,一方面,我国虽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但并没有落实到位,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监管缺失;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发展以及相关技术的进步,法律法规还没有细化完善。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不再让个人信息“裸奔”,必须多方共同发力。用户在使用APP时应多关注权限申请的内容,避免不必要的授权带来侵犯自身权益的风险,如遇到“不授权就不能用”的情况,如果有过度收集之嫌可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应用自身要提高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真正服务群众;国家加强监管力度和法律约束,继续完善法律。只有“多管齐下”,我们才不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透明人”。(吴妍)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