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人观澜

许洪鑫:千粒黄金米扔黄浦江,能带来多少警示意义?

2021-10-18 09:55:24 来源:

扫码阅读手机版

将总价值高达20多万的500克黄金打造成1000粒纯金大米,一粒粒扔进黄浦江、垃圾桶、下水道、公交车、地铁站、马路上、草丛中……最近,艺术家杨烨炘这一旨在“讽刺粮食浪费”的行为艺术引起了巨大争议。(10月16日 红星新闻)

民以食为天,在第41个世界粮食日到来前夕,艺术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唤起公众对粮食安全的关注,警示现实中的浪费粮食乱象,应当说,这样一份朴素的公众责任感是值得肯定的。但正如部分网友指责的那般,“扔黄金”本就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以浪费去讽刺浪费,实则一种更大的讽刺,谈何警示?

对此,杨烨炘回答:“不浪费,在我的观念中,黄金不如大米值钱,因为大米比较软,比较好吃,黄金太硬,会磕着牙……”而部分对此行为艺术“鼓与呼”的声音则美其名曰:黄金没有消失,还在江河;粮食却消失了。

反对浪费的初衷固然值得鼓励,但为了“反浪费”,强行将黄金、大米二元对立,割裂二者身上的“物质价值”共性,进而粗暴输出一个“不浪费”的结论,未免有点“强词夺理”。再者,扔掉的黄金固然是回归了自然,但仅仅因为其“继续恒定地存在于这个世上”,就不代表浪费了吗?

大众反对粮食浪费,不仅是因为粮食本身具有“果腹”的作用,更在于粮食从生产到加工再到端上大众餐桌,这一过程中凝结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属实珍贵。同理,黄金经过开采、冶炼、加工等一系列过程,同样也凝结了相应的社会劳动,具备有相应的价值性。回归自然,也即意味着“千粒黄金大米”身上凝结的尽数社会劳动付诸东流,意味着对一种商品社会属性上的价值直接丢弃,何以能冠冕堂皇地鼓吹“没有浪费”?把相对静止“绝对化”,这其实就是掉进了“形而上学不变论”的陷阱。

事实上,“千粒黄金米扔黄浦江”之所以惹来广泛争议,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此行为本身究竟能带来多少警示意义,是有待商榷的。

包括杨烨炘在内的支持者以为,对于金子,大众往往更加敏感,也正因此,这才更有助于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进而收获“反浪费”的更好的宣传效果。

但,是吗?每年的世界粮食日,每年的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活动周,我们几乎都能看到各家主流媒体公布的惊人数据:某某年某某报告显示,我国食物浪费量在多少千万吨左右,约等于多少千万一年的食物量;世界食物浪费量在多少亿吨左右,约等于多少亿人一年的食物量……历年来,媒体常在普及相关数据,也常通过各类更加形象化的换算法引起受众共鸣。多轮“滚动宣传”之下,能被触动的人恐怕早已“回头是岸”,唯有“执迷不悟”的人始终无动于衷。一种是更为庞大的价值浪费的换算,一种则是“区区二十多万金子”丢入黄浦江的现身说法,相较之下,后者或许足够吸睛,但至于更能触动人心进而超过前者获得更多社会宣传效果的“增量”,这恐怕属于一些人单方面的“想象”。

其实,从目前舆论场掀起的争议“巨浪”来看,“千粒黄金米扔黄浦江”这一独特的行为艺术究竟起到了多大的正面宣传效果,带来了多少的警示意义,已然可见一斑。

面对“炒作”争议,杨烨炘曾表示:“如果我们输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作品,能够反映时代的一个声音,对社会问题提出看法,这样的作品不需要炒作,它都会传播。”然而杨烨炘却忽视了,既是在输出有用的社会价值作品,那这种价值作品本身就该经得起社会审视。当一个自以为是的“善举”,其争议性远超过其本身所带来的正面效应时,这就已然偏离了初衷,到最后,“警示与反思”的效果恐怕没起到多少,反倒是剩下了不少的“猎奇与噱头”。

新一年的世界粮食日,面对“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共同议题,我们自然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率先垂范,但以极端手段来批评另一种极端问题,这不是“反浪费”的正确姿势,更谈不上是理性的示范方式。“千粒黄金米扔黄浦江”?类似的行为,今后还是少些为好。


责任编辑:任凯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