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新人观澜

杨毅辰:“上车”并非求职的“定锤音”

2021-11-09 11:00: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秋招已至,互联网大厂、企事业单位的招聘工作纷纷开启。一时间“笔试包过”“助考”的宣传在各个平台上“冒头”。而一波又一波心怀侥幸试水的考生,其实已经在违法的边缘疯狂试探。(中国新闻网)

当前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事业单位的笔试被挪到了线上,但监考人员的不在场也为想要作弊的考生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少商家瞄准了这一“契机”,把线上“助考”当成了一门生意。

在一些商家口中,助考服务是“车”,考生获取助考服务被称为“上车”。而且众多商家的一些广告都极其诱人,例如正确率达到70%-85%之间,有的直接打上“包过”二字,诱惑着众多求职者为了入职走捷径。

但是笔者更想说,“上车”并非是求职的“定锤音”,要知道考试不过是求职筛选的一种途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尤其是卷面考试,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更多的是面对将来的工作而出题,如果只是一时图“捷径”求“上车”,那么一时的通过也只能是一时的,绝不会是“定锤音”,更不会对将来面临的工作产生保证。在将来,求职者可能会面临能力不够而无法适应工作,或者达不到单位的要求,而在不久之后面临辞退的情况等等。

况且为了“上车”而找这类的商家想办法“包过”,这样的行为,很有可能将考生带至违法的边缘。因为在企业、事业招聘考试中作弊、组织作弊扰乱了企业正常招聘秩序,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是可以依据内部规定给作弊或者组织作弊者一定惩罚,比如采取“永不录用”等惩戒措施。而在事业单位的考试中作弊,对于作弊的处罚则更加严格,在这类考试中作弊、组织作弊属于违法,甚至可能构成犯罪。

其实求职也是一种成长过程,在众多的求职考试中,在了解不同岗位需求而准备的时候,并不是在浪费时间,反而是一种增长知识的行为,求职者更多的应该想到的是付出,而不应该只想“上车”,想走“捷径”,要知道“走捷径”无异于是如履薄冰,如果一旦被查,很有可能面临被审查、被辞退等等一系列的后果,与其担惊受怕,不如踏踏实实走好求职的每一步。

求职视为了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年轻人更应该想办法为之奋斗,别总想“另辟蹊径”,因为“上车”不是“求职”的定锤音,多在求职前“锻炼”,才能从容应对今后的职场的“考验”。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