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管窥天下

网络问政岂能止步于“回复”

2021-12-06 09:37: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有网友反映,个别地方的网络问政平台,变成了客客气气的“应酬”:回复及时、态度诚恳,却像是“机器人”在办公。“您的意见很好,我们会及时按照上级安排部署工作”云云,却迟迟不见问题解决 ,问题被挡了下来、弹了回去。

随着改进作风的深入推进,各地各部门都有真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弹簧门”“玻璃门”。这样的现象引发了网友热议,认为个别网络问政是在“作秀”,毫无作为,期待网络问政真正成为解决群众问题的“连心桥”。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开通了与民众互动沟通的平台。党委政府可以通过问政平台了解民情、汇聚民智,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为民服务;群众也可以通过网络问政平台渠道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网络问政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

然而,倍受公众青睐的网络问政,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运行乱象。其中有诚心为民理事的“问政”,也有光说好话不干实事的“作秀”,让网络问政成为了好看不中用的摆设。部分网络问政形同虚设、“答非所问”的敷衍塞责、“机器人”回复等诸多问题,折射出执政者慵懒傲慢的官僚习气。倘若此风不祛除,将严重影响和谐的干群关系,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值得深思。

因此,为了改变网络问政成为摆设的现状,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必须要加强心灵沟通。真正让网络问政成为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市政府了解民情,干部联系群众的一种渠道。设立网络问政必须是出于真心实意了解社情民意的需要,不是迫于上级压力、迎合社会时尚的无奈之举。只有真诚服务民众,做到用心经营,精心呵护,真正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处理好,才能让网络成为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否则就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作业”,还额外付出了大笔财政负担,群众能够满意吗?(胡泊)

责任编辑:任凯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