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磅言论

南繁“候鸟”频往来,换得天下“仓廪实”

2021-12-31 10:17: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从袁隆平发现神奇的野生稻打开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到千千万万育种人“候鸟式”科研育种,在他们挥洒的汗水中,一粒粒良种吸吮这里的阳光雨露,跨越海峡、历经千锤百炼在全国“开枝散叶”。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至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新华网)

一碗大米饭送到嘴边,你也许不会想到这些喷香稻米的种子大多来源于初冬时节的海南。北纬18度的海南三亚等地,坐拥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也成为了水稻育种的重要实践基地,袁隆平先生曾说过:“如果不去海南,一年只能种一季,八年才能培育出一个品种;而在海南一年可以种两季,四年就可以出一个品种。”这种翻倍式的超高效率,也吸引一批批“候鸟式”的科研人南繁育种,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繁育难关,也让南繁精神在这片沃土上熠熠生辉。

南繁育种更育人,20世纪50年代以来,累计已有60万人次来到海南开展南繁科研育种,而“不畏艰辛,艰苦奋斗”成为他们的真实写照。吉林农业大学南繁育种专家陈学求身患肝硬化、肝癌、败血症等多种疾病,仍坚持南繁工作,最终倒在了科研第一线;三亚水稻育种专家袁经天日夜付出,致力于把科研成果转交到农民“手里”,却没有把健康握在自己“手上”,最终将生命留在了这片曾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

正所谓“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南繁育种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而他们都是追梦人,“牢记初心,勇往直前”是他们的不懈坚守。本该是儿孙绕膝、尽享天伦的晚年,已有86岁高龄的河南省鹤壁市农科院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却把时间都给了玉米,又一次踏上了前往三亚的旅途,只为了实现乡亲们说的一句:“能不能想想法子让一亩地多打几十斤玉米?窝窝头管够,娃娃们也不会挨饿受罪了。”怀揣着让老百姓吃饱饭的朴素愿望,他这一干,就是近六十载春秋。

此外,南繁不只是加快育种进程这么简单,它还是推进种业现代化发展的创新之举,一代代南繁人投身于此,“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是他们的人生追求。郭三堆团队夜以继日奋斗在实验室和田间,终于在1994年取得成功,使中国一举成为第二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抗虫棉的国家,而这同样是“协同作战”的成果,当一个人变成一群人,一个团队变成整个“南繁硅谷”,其所产生的的创造力量是无穷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在这里不断上演。

中国农科院正在加快南繁研究实体化建设,已创建7个南繁科研创新团队、10个成果转化团队,今年新增南繁科研经费达4000万元。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是育种创新最为关键的一环,要让北纬18度上的追光者们,更有前进的动力和创新的方向,相信一代又一代的南繁人也必将前赴后继,为铸牢“中国饭碗”不懈努力,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让南繁精神成为指引新一代奋斗者不断前进的盏盏明灯。(苏绍玮)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