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许洪鑫:为金晓宇刷屏的我们,不应仅止于感动

2022-01-20 14:25:37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最近,一篇《我们的天才儿子》刷屏全网。八旬老父亲金性勇以自述的方式,向外界展示了过去数十年间其子金晓宇通过翻译外国著作同残酷的命运抗争的故事,以及他们一家人不离不弃、相互扶持的经历。

感动,是舆论最原始的反映。我们感动于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的金晓宇在历经眼部残疾、确诊躁郁症这般“命运之多艰”后依然对世界“报之以歌”的坚强达观,感动于身为人父人母的金性勇夫妇承压多年重担却隐忍至深的舐犊情深,也感动于作为儿子的金晓宇在母亲身患阿尔兹海默症最后的三年岁月里,冲破疾病的桎梏,几乎寸步不离般的悉心照料……面对一个直抵人心、催人泪下的故事,大众感动,其实也是最朴素、最自然的人性的体现。

诚然,金晓宇是不幸的,严重的精神疾病折断了他本该在翻译界乃至文学界更加大放光彩的“天才羽翼”;但同时,他也是幸运的。异于常人的翻译天赋,高级知识分子的原生家庭,母亲身边类似南大教授这般人脉资源的引荐,至少也不曾让其在一生的碌碌无为中沉浮。尤其,鉴于现如今的人尽皆知以及高涨的社会尊重和认可,大概率的,其后面的人生将不会如过往那般坎坷。

然而,抽剥掉“天才”“高知原生家庭”“父母丰富的社会关系网络”等等光环,剩下的,或许才是广大普通的精神障碍病患最为普遍的处境。

清楚记得,笔者儿时就读的小学中有一个患有精神发育迟滞的低年级学妹。同处一个小镇,圈子的局促决定了各家对彼此情况多少都有所了解。听人说,她这病是家族遗传。原生家庭的不幸,弱于常人的认知行为能力,以及先天相貌上的缺陷,致使这位学妹常常受到同校学生的欺侮。最常见到的情形是,一群男女生一边言语辱骂,一边拿着小石子砸向她,而周围许多人甚至包括我自己,则保持了沉默。大人们警告说,这种“不正常的”孩子有暴力倾向,需要远离;而学校老师的态度,则至多是制止他人的暴力行为……若干年后,当再次相遇,只见衣着简陋的她和同样患有精神障碍的奶奶在街上拾荒。

另一个例子是在最近看到的一篇媒体文章上,某位大学本科毕业、有外语专长的女性,三十余岁,有几年的外贸业务经验,可是求职均被拒绝,理由是“我们不请精神疾病患者”,最终她找到的只是一份月薪不高于500元的手工工作。并且由于求职遇到的刺激旧病复发,她再次入院。

不同的故事,同样的悲剧,共同折射出了当今社会上一些精神障碍患者都可能面临的困境——在歧视、污名、穷苦的阴影中踽踽独行。

2018年,新华网的一份报道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已达581万。581万,这组数据相对于14亿人口而言显然是个“小数”,但具体到每一个个体、每一户家庭,则意味着巨大的“不幸”,意味着可能有数百万个个体乃至家庭在远远落后于普通人的生活境遇下艰难跋涉。

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从来都不该让任一特殊群体被遗忘于某个角落。今天,我们除了感动于“天才译者”金晓宇,或许也该试着学会为更广大的精神障碍患者“抱薪”。这不仅仅包括在精神层面上通过科普精神健康常识、完善社会认知从而为这个特殊群体赢得更多的共情、理解与尊重,也应当包括在物质层面上搭建起一个更为完善的救助扶持体系。

具体来说,比如,针对当前职场上对于精神障碍康复患者存在的职场歧视,能否出台相关制度性支撑抑或更多的政策鼓励,提升社会包容度?又比如,针对不同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能否建立相应的就业培训体系,提升其未来谋生能力?还比如,针对一些患者融入社会生活受阻,甚至合法权益受损的情况,能否建立起一条关联社区、法律援助机构、政府有关部门的联动机制,维护个体平等生活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从金晓宇的故事我们应该读出一个道理:在一个充满爱意的社会,没有一个个体活该被抛弃,而未来能够真正支撑着某些特殊个体立足于世的,则与个人、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释放出的善意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