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群声鼎沸

王贵新:除夕的灯火

2022-02-24 14:32:29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儿时盼过年,饺子诱人馋;昼夜鞭炮声,锣鼓震天喧。作为生活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少年,一进腊月就掰着手指头数着过年。盼吃盼喝本是孩子的天性,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故乡街头大年三十晚上那团团迷人的灯火。

老家在冀东南盐山县的漳卫新河一带,当地有春节挂灯、放灯、“烤没阳儿”的习俗。腊月三十上午,当家家户户忙着请财神、包饺子时,村干部便组织一干人马,兵分多路进行“除夕灯火”准备工作。

一路负责街面“挂灯”。早在入冬后,村里的工匠艺人们就提前打造了几十盏内置蜡烛、外绘字画的大型木框、纸面彩灯。大年三十当天,村民们用绳索、木桩成双成对地将其悬挂在村庄主要街道两旁。

另一路,则筹备村头晚间“放灯”:准备一口大铁锅,锅内盛满棒子瓤(玉米芯),上面泼洒、搅拌助燃柴油,锅外壳拴好供人抬护的绳架、扁担。还有一路直奔生产队柴草垛,扎制若干个高三四米、状似烟囱的秫秸捆,沿村头巷尾一一排开,分别竖立固定,夜晚点燃后谓之“烤没阳儿”。

除夕傍晚,但见街上对对“宫灯”相拥,村头秸棒林立,铁锅储柴待燃。一切准备停当,静等吉时到来。

俄顷,红日西沉,锣鼓震天,鞭炮骤起。霎时,街道蜡盏点燃,彩灯齐放。在尚未通电的偏僻乡村,数十盏华灯犹如点点繁星,照亮了村民世代居住的古老家园,映衬着乡亲们喜悦的笑脸。

“看!这盏是山水画瑞雪兆丰年”“嚯!那盏是吕布戏貂蝉”……狭窄的街道上人头攒动,挤满了熙熙攘攘驻足观灯的人。大家在灯前指指点点,流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

“咚锵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震耳的鼓乐,街头巷外的“放灯”环游开始了。

犹如戏曲智取威虎山“山外点明子”的放灯仪式,由村锣鼓队和“管子会”(民间管弦乐队,用传统“工尺谱”演奏)开道,呼呼蹿着火苗的铁锅在众多壮汉轮流抬护下,几位长者手持铁钳,将蘸满油料、滚滚燃烧的棒子瓤一撮撮、一堆堆随意撒落在街头、村口、路旁。村周围顿时光华四射,地面点点星火宛若条条彩带,将村庄内外装点得灯火通明、溢彩流光。众村民欢呼雀跃,孩子们追逐嬉戏,好不热闹。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灯火晚会的高潮是“烤没阳儿”。

游人如织的“线”状放灯联欢人流过后,“点”状篝火“烤没阳儿”姗姗登场。倾巢而出的村民们,各自就近围坐在街头一簇簇竖起的秸秆周围,几乎是同时点燃的十几处柴棒火焰,瞬间把乡亲们的脸庞映得通红。

巨型“火把”时而烈焰升腾,火光冲天——“收高粱”;时而微风徐来,火势低垂——“收谷子”。乡亲们以庄户人特有的淳朴,一遍遍呼喊诠释着他们熟悉的稼穑农桑,殷殷期盼、憧憬着来年五谷丰登的美好年景。欢乐的“篝火晚会”一直持续到夜近三更,星光惨淡,灯火阑珊。

多少次除夕期待,多少个东方既白。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的快乐少年变成了白首老翁。五六十年前村民们单调、贫乏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今也早已被内容丰富、色彩斑斓的现代综艺活动所替代。

彩灯远去,篝火不再;但乡愁日盛,年夜长存。伴随着年轮的增长,儿时故乡那簇簇璀璨迷人的灯火不仅从未泯灭,而且历久弥新,愈发明亮,永远闪耀在“村外赤子”的心里。

责任编辑:霍骋远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