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铿锵而歌

谢晓刚:花钱就能补录?摒弃侥幸心理方能“天下无诈”

2022-06-10 16:04:2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扫码阅读手机版

又是一年高考季,在考生们忙着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时,诈骗分子也跃跃欲试,忙着布置起了各种“陷阱”。为此,一些媒体和警方梳理了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高考骗局”,如提前查分、花钱“补录”……,希望能够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注意。(6月10日《重庆晨报》)

近年来,“提前查分”“花钱补录”“内部指标”类高考骗局早已被媒体报道过,可谓是年年高考、年年提示,警方以案说法,也是年年说、岁岁提,可年年还是有不少家长中招。

高考骗局难以根除,正是因为部分家长对于各类“小道消息”的偏信,尤其是等待过程中的急切心理容易使人失去理性的判断导致上当受骗。高考过后,又快到了考生查分、填志愿等环节,诈骗分子也跃跃欲试,如称利用“特殊关系”拿到“内部指标”,利用自主招生的幌子进行诈骗,谎称可以“提前查分”“预录”或“补录”等,这类做法瞄准的正是考生和家长的心态。还有录取通知书发放环节,不法分子会冒充教育局、学校工作人员以发放奖学金等方式行骗。

从时间节点看,从考生走进考场到走进大学校门,其间所经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程序,都有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设计成骗局。如近期厦门警方发布的预警显示,高考第二天,就有外地考生收到“省教育厅高招办”发来的“你考试中动作浮夸疑似作弊 ”短信,要求其通过电话进行确认,实为诈骗陷阱。入学后,利用学生刚刚入学的心理,也有不法分子利用“打工”“贷款”等实行诈骗。

从媒体报道、警方预警看,骗子的招数“套路”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利用家长信息不对称,心存走“后门”的侥幸之念,“量身定做”一款骗局在“后门”等着。因此,只要众家长摒弃侥幸心理,不要去相信歪门邪道,更不要轻易相信天上掉馅饼,就可以避免交这“智商税”,又何愁不能“天下无诈”?

当然,高考季成为诈骗高发季,这也恰恰说明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高考服务,为考生护航。一方面要依法严厉打击“高考骗局”,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此类防诈宣传,及时公布涉及查分、招录的相关权威信息,持续提高招生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性,既让社会公众相信高考招生没有任何潜规则运作空间,更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责任编辑:任凯

相关新闻:

电子报

凡注有“河北新闻网”电头或标明“来源:河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为本网站与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所有(本网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独家授权版权管理机构)。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复制、链接、镜像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