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新闻 走心评 | 老人捐出珍藏半世纪的8600枚“火花”:让更多人看见是对老伴儿最好的纪念

微信图片_20221230122507.jpg

微信图片_20221230122452.jpg

“火花”,是过去印刷在火柴盒上的贴画,不少人曾为之着迷。

前不久,86岁的于昆明老先生把他与老伴儿邳桂芳珍藏了半个世纪的8600多枚火花,全部无偿捐献给了首都博物馆。这批火花题材非常丰富,包括开封火柴厂出品的《清明上河图》火花、武汉火柴厂出品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火花、法国卢浮宫珍藏火花等。收集数量如此巨大、题材如此丰富的火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倾注了于昆明夫妇50年的心血。2012年,邳桂芳去世了,这些火花,成了于昆明对老伴儿思念的寄托。这些年有不少人找到于昆明,想要出高价购买他手中的这批火花,都被他拒绝了。最终,于昆明给首都博物馆打通电话。他说,这些火花能够被更多的人看见,这也许是对老伴儿最好的纪念。(据央视新闻)

微信截图_20230226112143.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12012.png


微信图片_20230226103140.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12403.png


微信图片_20230226104018.png

微信图片_20221230122457.jpg

微信截图_20230226104419.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04318.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04447.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04552.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04617.png

微信截图_20230226104700.png

微信图片_20221230122502.jpg

小小的火柴盒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从时光深处走来,方寸之间既见证着悠悠岁月伉俪情深,又记录着社会变迁洋洋大观。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认为,“爱是一种反抗分离的可能。”这厚厚的一摞火花经由一对爱人悉心收集,在漫长的岁月里,又化身为一位老人对阴阳两隔的爱人思念的载体,从私人情感上讲,它们堪称一座爱的“纯真博物馆”,如今又由老人亲自捐赠给现实中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得以看见、欣赏并陶醉其中,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反抗分离的可能”呢?

火花身为纸质平面艺术收藏品的一种,能够反映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历史变化、地理概况、文化艺术以及民族民俗情况,为相应领域的研究提供绝佳的实物资料,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实物价值。再加上这其中蕴含的珍贵的情感价值,其重要性对老人来说不言而喻。老人肯将自己和爱人珍藏了大半辈子的火花艺术品悉数无偿捐赠给博物馆,不难想象他一定下了很大的决心,和它们告别的艰难程度应该不亚于和一位陪伴多年的老友告别吧!即便如此,老人仍选择将这些珍藏悉数捐赠,其心可鉴,其情可表,令人动容。

其实,对这些火花来说,与其寂寂无闻地时光而湮灭,可能倒不如走向博物馆,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被更多的人看见,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价值。不过,就像网友善意提醒的那样,老人以大半辈子的真心相托付,希望博物馆和观众也能够反过来善待这些火花,让它们及其背后的故事比钻石更加“恒久远”。(河北新闻网、纵览新闻 赵少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