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八十年前的“故宫文物大迁移”
河北新闻网
2011-08-02 10:43
来源:河北日报
责任编辑:宋立军
【字号

本站搜索

    

    针对网上风传的“故宫员工摔碎宋代瓷器”一事,故宫博物院昨天证实,一件贵为国家一级文物的宋代哥窑瓷器珍品,7月4日在进行分析测试时因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被损坏。(8月1日《京华时报》)

    哥窑作品存世稀少,珍贵瓷器被损坏,令人无比痛心。连日来,人们纷纷估计这件稀世珍宝的价值。文物承载了人类记忆,其价值恐怕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看到故宫文物被损坏的新闻,不禁想到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一段旧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故宫文物被迁至内地保存。为躲避战火,数十万件国宝南移、西迁、东归、北运,历经波折。就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而言,颠沛流离中,不管有多少文物被损毁,似乎都能找到合适的理由。但令人感慨的是,包括瓷器、玉器这些易碎文物在内,所有文物竟无一损毁或丢失。几十年前,国宝颠沛流离,却无一损毁,而今,“宝”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对此,故宫究竟该做如何解释?

    故宫新闻发言人回应说,文物损坏是因为“一个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实际上,事故不能完全归咎于一个人,更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操作失误”,在个人失误背后,担负着守望国宝重任的国家博物院存在的诸多管理漏洞更令人触目惊心。

    对于故宫而言,出现这种事故,既不可思议,又在意料之中。“海恩法则”认为,任何严重事故都是有征兆的,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一段时期以来,故宫各类事故频频出现,且不说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失窃门”、“错字门”,三年多前,古画《潇湘图卷》在故宫展出时就因水淋而受损。公众难以理解,这些接连不断的事故,为何不能引起故宫有关领导足够的警觉?为何不在隐患刚刚暴露时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及时堵上漏洞?

    管理漏洞频现,归根到底在于对国之瑰宝缺乏足够责任感。故宫新闻发言人称,“故宫上上下下把自己收藏的文物当眼珠子般珍惜”,珍惜不珍惜不能全看怎么说。检测文物本应有两个人同时在场,然而,事故发生时却只有科研人员一个人在场。倘若管理者真的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国宝,或许就不会出现如此多的丑闻。再说几十年前的那次故宫文物大迁移,为防止文物途中破损,故宫专门请来了琉璃厂的老古玩商传授包装技术,又仔细观察江西景德镇运送瓷器时的捆扎方法,总结出了“稳、准、隔、紧”四字真言。

    为做到万无一失,还特意买来普通瓷器反复做实验,确定无一损坏,才开始用这样的程序装箱。直到今天,这种装箱程序依然被文物部门采用。品读那段历史,到处都可以看到老故宫人的用心。文物大迁移,使几十万件国宝经历了一次劫难,但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文物工作者用生命守望国宝的佳话。故宫近来事故频发,是不是也应把几十年前的文物大迁移作为镜子,检讨一下自己在责任感上的缺失呢?

    没有责任心,制度、程序就可能成为摆设,多大的漏洞出现都可能被人忽视。如果缺少了守土有责的责任感,不但珍贵的文物会被损坏,就连人的生命都可能会被视如草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是故宫博物院,所有担负着安全责任的人和部门都应当去重读那段文物大迁移的历史。    (李忠志)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