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珊:留住报刊亭,留住城市的文化坐标

    近日,郑州市将要拆除报刊亭的消息引得广大舆论关注。全市共400多报刊亭接到政府通知,要求限期拆除。

    对此,官方理由是“还路与民”,作为政府2011年的重点保护工程,今年却突然要全面拆除,决策的“快餐化”使得各方面质疑声此起彼伏:是否经过科学审慎的考虑?报刊亭是否又成为政绩工程的牺牲品?政策是否顺应了广大群众的诉求?拆除后对报刊亭经营者如何妥善安置?更重要的是,报刊亭的消失使得人们的文化的消费习惯突然断裂,城市的文脉如何延续?

    城市的面貌是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历史,城市的味道是一种文化氛围和底蕴的深厚积淀。每一处文化坐标和普通市民生活的接续,构成了城市的历史脉络,是每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的文化财富。城市的品位,不在于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也不是光怪陆离的时尚风,恰恰是普通市民的生活,给了城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作家程乃珊说过:“一栋新房子,外观设计再漂亮,要是没有人的活动,也只能当作冷冰冰的艺术品供人欣赏。”一个城市也是如此。如果仅仅为了影响市容而肆意拆除,则再美观的城市没有生活的气息,还有何意义?

    报刊作为文化的载体,报刊亭则作为文化的坐标,出现在上世界90年代,初衷是为下岗职工、伤残人员提供就业渠道,因为亲民、便民,丰富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同样,在北京的地铁站,上班途中阅读报纸、杂志、也成为伴随生活的习惯,构成了城市独特的风景。在积年累月的书报熏陶中,城市的文化气息逐渐积淀而成,而正成为每一个市民引以为豪的精神力量。作为城市文明的符号之一,报刊亭在城市的发展中不可或缺。

    贝特朗,德拉诺是巴黎的第一位左派市长,他说:“城市的终极意义在于绵延不断的历史。” 而如今,中国的很多城市在大干快进的过程中,只注重硬环境的建设,却疏于软环境的保护,导致城市自身的文化气息日渐式微。本应丰富多彩的城市面临千城一面的危机,成为没有灵魂的复制品,造成了历史的断裂和记忆的缺憾。

    也应看到,拆除不是唯一的途径,许多城市在实践中摸索出了好的方法,值得借鉴。杭州市却将报刊亭信息化改造,除出售报刊、还能缴纳各种费用、办理公交卡等业务,也LED显示屏滚动播出新闻等,旧报亭成功换新颜,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生活,更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名片。

    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资源,服务对象是整个社会群体,价值导向是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城市规划不仅仅是外在硬环境的美观,更应该注重软环境的保护,提升城市的内涵,使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如何使得发展和保护协调发展,如何在发展中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切,都在考量着决策者的理性和智慧。只考虑决策的快意,而不经过科学的调研和规划,拍脑袋做决定,是到了该纠正的时候了。

    而最根本的是城市决策者理念上的转变,将城市文明和城市建设并举的观念真正渗透到意识中来,使之成为长存于心的文化血液。唯此,才可避免城市建设中文化的失语,创造出真正有特色的文化空间,让人民生活更美好,而这,才是城市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