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征:“公考第一必须录取”论值得商榷

    昨天,青海保监局对以“性格内向”为由拒录第一名的事件作出了回应,称并没有作出此类答复,青海保监局办公室主任冯昌明介绍说此次公招名额为6人,最终拟录3人,空缺3人的岗位不再申请递补。(据5月12日 中国广播网)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中,公考第一就该录取,否则的话就是有“猫腻”。看了近几天在网上发的一些言论,也大多一边倒地支持未被录取一方。对于青海保监局以“性格内向”拒录第一名的理由是否成立,笔者不想作深入探讨,只是想问几个问题:在招录6人仅录3人的大前提下,青海保监局为何甘愿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也要拒录第一名?在“唯分数论”人人喊打的大环境下,公考第一名必须要录取吗?如果当事人不是第一名,多少人会产生质疑?考试第一,是否能够证明能力也第一?北京高考理科状元申请美国11所名校全部拒录,为什么没有人去指责美国,反而掌声一片?

    一系列的追问,让人想到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不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在多年传统思想文化的困惑与迷惘中,对“状元”的惯性崇拜,让人忽略了考试的内在意义。此事件一出,马上就有人意识到又一场“网络盛宴”的来临,纷纷围在“拒录理由”的餐桌旁品头论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何事件都有其真正的理由,拒录第一名自然也不例外。无论青海保监局的拒录理由有多蹩脚,他们确实想做到“人岗相适”,不然也不会冒着“引起众怒”的风险拒录第一名。“不拘一格选人才”,每个人都在盼着这个原则的实现,可一旦人们心目中的“格”被打破,马上就有人跳出来指责不合规律、不合习惯、有猫腻等等。当然,即使是真的有“猫腻”,“第一必录”的思想也要不得,也不能成为“善考者有位”的理由。

    银川男孩高考落榜却被哈佛录取,北京理科状元申请11所美国高校全部被拒,让我们开始反思“钱学森之问”,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反思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标准,既然都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企盼,却又为何对此事缺少宽容的理解?青海保监局拒录第一名也该让我们反思:我们的公务员岗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考试能力作为检验人才素质的基本手段,是否应该划定底线标准以后,让选人范围进一步扩大?群众需要的是考试型干部还是能力型干部?无论这个事件结果如何,让有为者有位是亘古不变的用人标准。当“考霸”遭遇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我们同情的不应该是“考霸”,而是被束之高阁的人才成长规律。

    我们为什么要组织考试?是为了选拔更优秀的人才;我们为什么要参加考试?是为了证明知识和能力水平。检验知识可以通过考试,可考试却不是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尺。曾国藩因为资质不高被小偷奚落,牛顿上小学成绩不理想,王蒙答高考语文试卷成绩不及格……可谁能否认他们的才能呢?“第一被拒”,或许不是一件坏事,正从另一角度证明了“状元及第”观念渐失根基,在传统观念与新的人才评价标准形成交锋以后,我们也许就会有了“钱学森之问”的答案。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