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退休年龄不能“自说自话”

    □傅达林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何平提出,我国应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建议到2045年不论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作为全球唯一的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中国的确面临老龄化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延长退休年龄被当做一种破题之策,早在2005年就开始论证研究。今年6月5日,人社部抛出“推迟退休年龄已是必然趋势”,引起舆论不小震动。为了安抚民众的焦虑,6月19日人社部负责人又表示,虽然在对“延迟退休年龄”展开研究,但不代表退休年龄即将更改。如今,人社部专家再度提出延退的具体时间表,似乎传递出决策部门对于延退势在必行的态度。

    专家建言当然不能完全代表行政部门的决策意向,然而在部门的安抚性表态和专家的积极性建议之间,我们不难发觉二者在根本立场上的一致性。至于如何才能让改革“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公正”,显然不能只让一种声音进入决策者视野,防止陷入专家和部门“自说自话”的境地。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争论由来已久,改革迟滞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它涉及每位职工的切身利益,客观上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缩减,产生公共政策调整过程中的利益配置公平性问题。正因为如此,延退政策需要社会大众广泛深入的讨论,让利益相关者能够充分参与到决策程序中来。

    从当前呈现出的舆论意见看,主张延退的专家学者多从借鉴域外经验和解决国内问题出发,决策部门也主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这种考量固然重要,但容易伤及决策的公平性。与人社部收到的建议延长退休年龄呼声不同的是,人民网的调查显示,有94.5%的网民对此表示反对,大家最关心也是最担忧的话题莫过于公平二字。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决策部门的调研信息中,还是专家研讨的建言里,都很难看到对民间质疑的担忧,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对策性释义。如果不能对民间担忧的问题提出妥善的制度安排,那么一味主张延退就很难避免走向民意的对立面。

    政策的正当性来自其程序的开放化与透明度,因而要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并在决策时提供吸收或不吸收社会意见的正当性说明。如果不以在场者身份为利益受损者提供替代性方案,不能以妥当的建设性意见舒缓民间的焦虑,而只顾着“自说自话”,就难免会招致舆论质疑。在我们的公共决策中,决策部门可能会对民意进行“选择性过滤”,对反对意见“选择性失明”,对民间的担忧与质疑“选择性回避”。如何走出这种“自说自话”的习惯性立场,让政策调整过程中的利益博弈更加充分和真实,就成为延退政策改革公正与否的重要判断标准。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