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泓冰:“最差成绩”能否引出选拔新规

    这种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的和稀泥式的“平衡”原则,究竟是已经成文的规则,还是注重人情伦理、中庸和合的社会传统与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不成文“潜规”,外行不得而知。可以确知的一点是,各个地区捂住奥运选手名额不肯外放的动力,大抵是由于一枚奥运奖牌可以换算该地区在全运会上的金牌数,影响其成绩排名,更涉及背后的众多利益分配。往更深处想,追求“金牌GDP”的体育政绩考核和发展思维,当是让连对手都“知道她成绩不稳定”、一入选即被广泛质疑的周俊被过早推上风口浪尖的根本原因。“最差成绩”固然有偶然性,无力竞争奖牌的失败却早已是意料之中。四年准备,投入巨大,最终换来有关人士的一脸无奈、无辜,唯有儿戏般希冀小选手“凭着年龄优势冲一冲”、撞大运式的滑稽结果,难道不该唤起对于国手选拔规则的质疑和反思吗?

    这样的事情,只怕远不止女子举重一项、周俊一例。回头想想,近年来我国在竞技体育发展和人才选拔机制上存在的缺陷弊端大有增多和逐渐被曝光的趋势。这大概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也提醒着有关部门,必须认真研究和规划、建设体育发展的新体制机制,改变某些僵化落后、滋生权力腐败的惯性做法。

    体育不过是一种游戏,并不复杂。但保证这一游戏健康良性运行,建立切实合理的游戏规则,根本上也要禀持科学发展观。所谓好的游戏规则,不单单是可以激励选手获得更多金牌,更重要的还是让人们相信,只要“更快、更高、更强”,便可以在不同的比赛和竞争里获得机会,赢得光荣。

    让优秀人才选拔少些含糊暧昧的潜规则,少些蕴含腐败风险的小团体利益和人情交易,不以任何国家、地区、集体利益的名义侵害每个参与者的个体合法权益,在今天这个时代里,已是必行之义。整个社会都在渴望着各种选拔、决策过程和标准的公平公开公正,听不见这样的呼声,不做这样的踏实努力,输掉的,绝不只是某个地区、某个项目的一块两块金牌。

    姜泓冰(新华每日电讯特约评论员)

【责任编辑:实习生韩晓翠】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