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屈冬云:官员须听骂不找骂

    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语境下,如何最广泛地听取民意、顺应民意成为必须回答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成为重要的民意集散地,在官民互动、决策咨询、反腐倡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各级政府对网络民意甚为重视。

    然而,放眼当今的网络民意表达,但凡牵涉政府、官员,以骂者居多,甚至有此起彼伏、声声相应之势。有人称其为“互联网上说时政,听取骂声一片”,也有人总结为“凡赞赏者必遭责骂,凡责骂者必受赞赏”。言语中似乎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大众普遍的观感。

    对于越来越多的在网上表达利益诉求的人而言,骂是一种宣泄,不骂不足以解心头之恨;骂是一种能量,不骂不足以引起重视。通过网上叫骂,一些人赢得了点击率,博得了同情心,扩大了影响力,继而一呼百应,聚弱成强,个别人的利益诉求演变为群体呼声,最终因为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而得到政府足够重视,妥善解决。这似乎成为官民互动的途径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叫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我们看到,也有不少人在网上不问青红皂白,张口即骂,骂得无缘无故、骂得无边无际、骂得无拘无束、骂得无休无止。被骂者常常有狗血淋头的感觉。

    网络骂风日盛,与现实中一部分政府、官员的作风有关。在这个社会上,也不乏有些欠骂、找骂的政府和官员。翻阅最近的新闻,情色丑闻、徇私枉法、贪污腐败,一桩接着一桩,一个连着一个。再往前,暴力拆迁、非法拘禁等也是层出不穷。这些事,一次又一次地挑战了社会的底线、践踏了法律的尊严、点燃了民众的怒火,大家不想骂都不行。在一件事上开了骂,却发现另外一件事性质更严重,于是怒火越来越大,骂声越来越高。

    骂,固然可以宣泄心头之恨,但不能化解心头之恨。网上一浪高过一浪的骂声,只不过是群体愤怒的集中表达。中央领导同志指出,“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强调的是一种最起码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当有这样的“雅量”,政府、官员也应相信,更多的骂出于“恨铁不成钢”、出于“爱之深责之切”。

    网上有骂声固然不是坏事,但骂声充斥网络就应当警醒了。对骂声,最可贵的是积极回应和深刻反思,最危险的是习以为常和无动于衷。听骂不是找骂,而是为了无骂。所以,问题的重点不是听不听骂的问题,而是如何化解骂声的问题。任何时代,当叫骂成为民众表达诉求的主要方式时,这就是时代的大不幸、民众的大悲哀、政府的大失败。

    我们期待,我们的政府和官员不欠骂、不找骂、不怕骂,自重自爱、自律自励、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对待、实实在在化解已经存在的骂声,通过务实的举措、扎实的作风消解民众心中的怨恨,尽量减少网上的骂声。

    骂毕竟不是批评,任何问题的解决从来不是依靠“叫骂”来实现的;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批评,自身合法利益的诉求,骂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指望靠骂解决问题,既伤感情又不文明,既违和谐又损信任,既失理性又缺出路。因此,我们也期望,越来越多的人在反映问题、表达诉求时,多一些理性平和,少一些盲目谩骂,彼此信任、良性互动,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霍骋远】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