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刘昌海:公民身份应该是最好的“编制”

    1月4日,哈尔滨448名事业编环卫工正式上岗。此前招聘共有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成功报名。其中22个研究生落选,主要因对环卫工作认识不够。落选者之一的王洋称热衷体制内身份不仅为稳定,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1月14日《华商晨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变成了“三百六十行,三百五十九行没有安全感”。为了一个正式编制,企业白领可以放弃高薪,研究生可以去扫大街,而且还竞争激烈。一句“死也要死在编制里”,当为“考碗”落选者最悲情的表达之一。

    有编制好在哪儿?好在职业稳定,待遇优厚,附加值高。一个人有了编制,再落户到大城市,可能会代代受益。可以说,“死也要死在编制里”不只是个人的悲情表达,它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心里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这是在低社会保障、高户籍壁垒的社会里,人们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

    比如那位年薪15万元的企业白领孙远,之所以报考他曾经看不起的公务员,就是因为 “感觉自己看不到未来,生活很难说有稳定的保障”。看惯了职场繁华的他,最终明白了“稳定而且长期有保障的生活,才是我需要的”。(2012年11月4日《山西晚报》)即使年薪达15万之多的企业白领,含金量也仍然不抵月薪几千元的普通公务员。在这种情况下,“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心态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不过,在一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把获得一个编制当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不正常的。可是,这种不正常,现在却正在变为一场举国狂欢,甚至“死在编制里”也在所不惜。因为现实让人们知道,只有编制里面才有一个普通老百姓想要的一切。

    当然,这不是编制的错。因为并不是有编制的人待遇太高了,而是没有编制的人待遇太低了。每一个职业,都应该有同样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每一个饭碗,都应该是稳定的金饭碗。换言之,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就应该是最好的“编制”,生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机会,而与户籍和工作单位无关。

    我们要进行的改革,不是改掉编制的好处,而是给那些没有编制的人以同样的待遇。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肯定不会有企业的白领放弃15万的年薪来做拿着低薪、干着无聊的没有创造性工作的公务员,也不会有研究生放弃曾经的理想,挤破头去争着抢环卫工的扫帚。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