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魏 青:于无声处,求艺术是之

    著名表演艺术家于是之于2013年1月20日逝世,享年86岁。 于是之追思会日前在首都剧场举行,于老遗孀李曼宜及亲人,郑榕、朱旭、金雅琴、李滨等老艺术家,人艺副院长濮存昕,林兆华等剧院老领导、人艺所有演职人员,中国文联、剧协等各界人士前来追思悼念。(《华商报》)

    告别于是之,就是告别一个戏剧时代,就是告别一个良心艺术的时代,他是《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利发,《骆驼祥子》中的老马,《虎符》中的信陵君,《洋麻将》中的魏勒,《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丹心谱》中的丁文中等数十个栩栩如生而夺目的舞台银幕形象,长久留在了观众心中。他将话剧艺术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炉火纯青的表演后无来者,可是他很抗拒被人称为“表演艺术家”,坚持认为自己只是“演员”,喜欢人们叫他“演员于是之”。

    对待艺术,怕就怕“认真”二字,不认真容易,认真难,为了角色忘我的投入更难,于是之每次接到一个新角色,经常要花上一年的时间去准备。包括查资料、做笔记、实地采风体验生活等,他的剧本上永远密密麻麻地做满了各种批注,写人物小传经常就是几千字几万字,而现在的一些演员,风风火火地接戏,囫囵吞枣地看剧本,甚至拍戏结束了,剧本还平整如新,这能演好戏么?这从于是之对待读书的态度上也可见一斑,他说,“我尊重有书生气的学者型的同行们,在他们面前我自惭形秽,学习之心油然而生。我最害怕演员无知,更害怕把无知当作有趣者。我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浅薄而能自知浅薄的小学生,这样便能促进我不断地有些长进。”

    现在,一些所谓的明星,今天塑造个知识分子,明天塑造个村长,后天塑造个董事长,角色转换之快令人瞠目结舌,不是说不可以跨行太大,而是自己不熟悉的角色演起来不但自己感觉别扭,观众也感觉演员仅仅是个角色,无法和角色浑然一体,走进角色的内心,总感觉是两张皮的形象。在于是之看来,演员不会是全能的。要把自己最擅长的类型演好就不容易。当年于是之演《雷雨》中的大少爷周萍,他自己的评价是两个字“惨败”。他认为周萍这种大少爷的生活,距离他太遥远,他无法做到与周萍的身心合一。有人问他你更喜欢自己创造的哪一个角色时,于是之没有提到自己当年最轰动的“程疯子”和“王利发”,而是婉转地回答说:“《骆驼祥子》中的老马还好一点。”他曾说:“我自幼与车夫为邻,我住的胡同里就有个车厂子,我觉得我应该演他们。”

    于是之对待同事的谦恭,对待观众的战战兢兢,对待所有人的菩萨心肠,将做人和演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成就了他的德艺双馨。一位于是之的同事就说,于是之对于他的最大影响是“人要脱俗”。每当他单独和于是之老师在一起的时候,总觉得他要比平时的更纯洁一些,一种要摆脱名缰利锁的俗虑的念想会油然而生。李保田曾在一次偶遇于是之时求教:“于是之老师,您说一个演员最后要拼的是什么呢?”于是之几乎不加考虑地回答道:“最后要拼的就是修养。”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是修养,不是技巧!技巧有几年就可以掌握,但是修养的积累是要靠一生一世来完成的!”而姜文从于是之那里得到的教诲则是“重要的不是你演谁,而是你和别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眼中,演员特别是明星,有着高收入,有着光鲜的职业,有着令人羡慕的名利,一个一个明星,一个比一个谈笑风生,生活的舒适而惬意,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对明星的误读,也是明星对自己职业的误解和误行,面对要塑造艺术角色的明星而言,过度地显摆自己的优越感和惬意就是一种对艺术的不负责任,在一定的程度上,明星更该保持一种艺术的痛苦感才对。有人说,从来没有看过一个中国的演员像于是之那么痛苦过。他的痛苦不仅仅源自晚年因病痛而远离舞台,而更多地来自他像所有普通的劳动者一样,怀着对这个社会一颗悲悯、关爱的心——这种悲悯、关爱已经在他诠释的众多“小人物”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痛苦同样来自他永远无法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完成对戏剧艺术和社会的爱的表达,相对现今知识艺术界的浮躁和虚荣,于是之以自己悲天悯人的人格及对艺术单纯的渴望与执着,最终以一个表演者开始以一座人文丰碑完成新生,为当今的艺术树立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

    随着以于是之先生为代表,包括英若诚、黄宗洛、叶子、林连昆、牛星丽……一批老艺术家的离去,当年那辉煌而纯粹的舞台,也距离观众们渐行渐远了。艺术之于艺术家,艺术之于社会和人民,我们也许不需要像于是之这样的大师有很多,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像他这样认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演员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呈现浮躁之气的年代,他坚守了纯粹和简单的艺术;在很多人选择放弃艺术责任担当的时候,他为艺术尽职尽责。这恐怕才是他对当今艺术的深刻警示。

    1957年,于是之出神入化地塑造了老舍名著《茶馆》中的王掌柜。看完首演,老舍当即题词:“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他却将老舍的题词锁进了抽屉,一锁就是30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谦恭,又是什么样的境界,于是之是一座德艺双馨的高山,需要很多人仰止。

    花落无声,淡朴如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借用于是之在《茶馆》中有句台词:这年头让人高兴的事一件没有,让人笑的事见天都是。于是之永别了,可是他的善待艺术的精神应该内化于我们的心,外化于我们的行。于无声处,是之已远;于无声处,求艺术是之。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霍骋远】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